上海检察机关通报侵犯商业秘密案件

  本报讯(记者侯劲松)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知识产权在解决国际经济纠纷中的角色越发重要,而商业秘密作为企业拥有的一种技术或经营信息在竞争中的价值更为凸显。为此,上海市检察机关召开商业秘密保护集中宣传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10~2020年上海市检察机关受理的商业秘密案件情况。

  2010年至2020年,上海检察机关共受理侵犯商业秘密罪案件审查逮捕29件61人,受理审查起诉38件73人7单位。已判决案件的犯罪金额最高达3545万元,平均犯罪金额465.2万元。平均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1年4个月。单位最高被判处罚金1900万元,平均罚金648万元,个人最高被判处罚金510万元,平均罚金21.5万元。犯罪数额、罚金数额均呈现高位态势,也从侧面反映出商业秘密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的经济价值。

  据了解,2019年上海检察机关受理的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中,内部员工直接主导或参与商业秘密泄露的占比高达84.62%。这些企业内部员工有的直接负责商业秘密的研发或管理,有的利用职务便利接触、窃取商业秘密,并采取内外勾结、另立门户、跳槽泄密等方式,将掌握的商业秘密非法披露或使用。案发集中于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机械制造、生物科技、软件开发是侵犯商业秘密罪的高发领域。

  发布会上,上海市检察机关建议企业分别从确定保密对象、采取保密措施、做好商业秘密价值评估及研发成本等证据的收集、固定和建立长期动态的知识产权整体管理体系四方面开展相关法律风险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