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下的校园犯罪防控

  欺凌、暴力、性侵……这些本应被隔绝在纯洁校园之外的犯罪行为,却在一些中小学校园里屡禁不止,屡屡被媒体曝光,触动着人们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敏感神经,引发人们对防范校园犯罪的深思。

  2020年8月,深圳市司法局法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刘猛的新作《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中小学校园犯罪防控研究》出版。该书聚焦中小学校园犯罪,提出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犯罪风险防控体系,从风险管理角度给出了未成年人保护的新方案。


  提出“校园犯罪”概念

  早在2014年,武汉大学刑法学专业犯罪学方向博士在读的刘猛就开始了对校园犯罪的关注。2010年以来,多地被曝发生校园砍杀事件、校园性侵事件、校园欺凌事件,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焦点。频繁发生的校园犯罪引起了刘猛的思考,中小学校园如何开展犯罪防控,加强未成年人保护?

  围绕这一问题他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调查过程中,他发现,在备受关注的个案背后,学校及社会对中小学校园犯罪问题的防范意识不强,未形成系统全面的防控体系。

  在该书之前,相关研究往往将人为侵害在校未成年人人身财产安全案件作为校园安全管理事故加以探讨和处理。“但安全管理事故的概念范围较广,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等都可以归入这一范畴。而针对安全事故的处理通常采取事后处理,较为被动。”刘猛说。

  此外,也有一些探讨校园暴力等主题的研究著作,但少有研究提出“校园犯罪”的概念,并将讨论的场域聚焦于中小学校园。

  而该书通过科学界定“校园犯罪”的定义,引导公众重新思考“校园犯罪”的含义。刘猛提出,校园犯罪属于典型的人为安全风险因素,社会大众,尤其是各中小学校,应将其与一般的校园安全事故、校园危机等概念区别开来,给予其足够重视,积极主动地采取防范措施。

  根据犯罪学中的情境预防理论,刘猛认为,校园犯罪无法完全消灭,但可以通过增加犯罪阻力、提高犯罪成本、降低犯罪收益等预防手段,尽量减少校园侵害事件的发生。

  对此,作者从风险管理视角出发,提出将犯罪防控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学校、有关部门及早介入、主动出击,从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构建犯罪风险防控体系,从而减少校园安全威胁。

  刘猛希望,能以自己多年来的观察和思考,为中小学教育从业者、司法和教育部门相关管理者在加强校园犯罪防控方面提供参考。


  刻画中小学校园犯罪现状

  在刘猛的研究过程中,数据收集是最大的难点,同时也是该书亮点之一。他表示,要了解校园犯罪的真实情况,必须掌握广泛数据。由于限定在校园犯罪范畴内的数据实在有限,刘猛只能扩大检索范围,“比如公检法部门关于未成年人侵害案件的数据,这一数据不仅包括校内学生,也有校外未成年人。”刘猛说,他还结合相关新闻报道、检察机关课题调研成果等,多方面收集数据,并相互验证,勾勒出我国中小学校园犯罪形势。

  在该书第二章,刘猛还加入我国台湾地区以及外国校园犯罪情况。通过对不同地区或国家犯罪情况的分析,该书归纳出对未成年人危害较大的几类校园犯罪的特点。针对这些校园犯罪现状,该书余下章节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安全防范对策。


  以问题为导向 侧重化解之道

  实际上,传统犯罪学研究通常遵循“现象—原因—对策”的逻辑框架。但该书在现象描述之后,跳过原因分析一环,将主要篇幅落在了对策探讨上。

  刘猛解释道,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际应用,是该书有别于其他同主题研究的一大特点。对此,该书根据犯罪安全风险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逻辑顺序,交叉运用了情境犯罪预防理论、风险社会理论、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犯罪被害人学、恢复性司法等多学科理论。

  具体而言,该书第三章详细论述了校园犯罪的事前预防。第四章则主要围绕事中的校园应急处置体系。刘猛提出,各中小学校应当居安思危,通过建立健全校园犯罪应急处置体制和机制,在本单位发生(发现)校园犯罪风险时积极稳健地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以便将校园犯罪风险造成的即时危害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

  该书最后两章分别从犯罪人和被害人两方面,探讨事发后的风险化解之道。一方面,从犯罪人的角度,作者提出,根据犯罪人是否成年,应采取不同的惩处、教育等措施,以防止校园犯罪再次发生。

  另一方面,对未成年被害人的恢复同样需要加强重视,这也是全书的最大亮点。“侵害已经发生,被害人的生活还要继续,他(她)可能面临哪些困境,外界该如何助其迈过这道坎?这是本书最后一章的主要内容。”刘猛说,提高事发后对未成年被害人的关注,帮助其渡过难关,这也是该项研究的初衷。

  他表示,帮助未成年被害人恢复是一项系统化、多方面的工作。首先是生理伤害的治疗;其次是物质赔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保证未成年被害人参与事件处理的权利。书中指出,这一权利的重要性在于,被害人通过参与事件处理的司法过程,能够真切感受到社会对犯罪人侵害行为的否定和惩罚。

  在此基础上,还应当保障被害人向犯罪人表达愤怒的权利,并适当地促进两者间的沟通。如果被害人能感受到加害人的忏悔,前者心中的仇恨和焦虑得到减轻,就能更快恢复到正常生活。

  “希望这本书总结的规律和建议,能够提高社会各界,尤其是中小学校、有关部门对校园犯罪的重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刘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