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水晶” 珞珈“王牌”
武汉大学法学教育起源于1908年创办的湖北法政学堂,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2017年武汉大学法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法学院之一,被誉为“珞珈山上的王牌军”。
——冯果谈武汉大学法学教育
人物名片:1968年3月生,河南南阳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获得者。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作为武汉大学(简称武大)创始学科,武大法科已经走过百年历史。2019年11月,武大法学院迎来法科重建后的40岁生日。
法科是武大的“水晶”,也是珞珈山上的“王牌军”。百年发展历史中,武大法科云集了一大批法学家,是名副其实的法学重镇。
近日,武大法学院院长冯果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畅谈了该校法科创建的百年历史、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一块“水晶”的百年发展史
2019年11月,武大法学院迎来法科重建后的40岁生日,但如果追溯至武大法学教育的起源——1908年创办的湖北法政学堂,该校法科已走过百年历史。
法科是武大的创始学科之一、骨干学科。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正式组建时,法学院是其中之一。让武大人引以为傲的武大学校名牌坊,背面刻的代表学院建设目标的六个篆体大字“文法理工农医”,便包括法科。
武大法律系于1979年获准重建,韩德培等老一辈法学家为此付出了诸多努力。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在《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一文中,将武大法律系比作一块“水晶”,并将当代著名法学家韩德培先生比作这块“水晶”的“晶核”。
“这反映了刘道玉校长对韩德培先生的高度认可和充分信任。一个系能否恢复重建并得以快速发展,关键在于人,尤其是掌门人。”冯果说。
韩德培先生的“晶核”作用是巨大的。在他的号召和影响下,武大法律系迅速重建。在无图书资料、无雄厚资金,只有8名教师、8间学生宿舍为办公用房的艰苦条件下,韩德培等人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从筹备到恢复法律系的任务。1984年,恢复重建5周年之际,武大法律系升格为法学院,同时拥有法律系和国际法学系以及国际法研究所和环境法研究所,法学院教师增加至70人,成为全国重点法学院。
“以韩德培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武大法律人所具有的超前眼光、博大的胸襟和甘为人梯、提携后学的精神奠定了武大法学快速发展的根基,而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武大法律人品质铸就了武大法学持续发展的灵魂。”冯果说。
冯果说,武大法学教育恢复重建的40年,是该校法学教育快速、全面发展的40年。如今,武大法学院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黄金时期,法学学科于2017年顺利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英国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排行榜中,武汉大学由100—150位升至50-100位,在全球领先的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发布的“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武汉大学法学排名第三;2019年排名第二。
珞珈山上的“王牌军”
除“水晶”称谓外,武大法学院还被誉为珞珈山上的“王牌军”。武大法学院历史上先后云集了燕树棠、王世杰、皮宗石、周鲠生、韩德培、马克昌等著名法学家,是名副其实的法学重镇。
武大环境法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分别于1999年、2000年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中,武大国际法研究所是中国高校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武大环境法研究所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亚洲第一个环境法研究所,开创国际法和环境法研究先河。
今年是武大国际法研究所40岁生日。40年来,该研究所已为国家培养各类国际法人才近2000名,被多名国际法知名学者称赞为“中国国际法人才的摇篮”。作为中国较早的环境法学研究生学位授权点,该研究所已为社会各行业输送1000多名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中国环境法学的“主力军”。
武汉大学教授秦前红说,改革开放后,许多高校法学院系与武大法学院同时恢复重建,武大法学院能够迅速成为国内法学方阵的领跑者,成为京城之外著名的法学院,与以韩德培为代表的大批著名法学家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环境法研究所和国际法研究所是武大法学院与国内兄弟院校一争高下的重要筹码。”
冯果说,武大法学院与国内其他法学院校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稳健厚重,立足基础研究,崇尚独立见解”,“武大法律学人一直强调和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注重学术研究的建构性和体系性,是新中国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国际投资法学、国际组织法学、环境法学、比较宪法学等二级学科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学问一体、学以致用”是武大法律人的传统。冯果介绍说,近年来,武大法学学科积极参与党和国家重大文件、重要法律、重要党内法规的起草和论证工作,在边界与海洋、知识产权、贸易争端、国家网络主权等研究领域取得不菲的成绩。据统计,近年来,该院教师已向各级党政机关提交咨询报告1000余篇,多次获得党和国家领导肯定,大部分资政报告被有关部门转化为具体政策和制度实践。2019年12月22日举办的“2018年中国智库治理暨思想理论传播高峰论坛”公布了“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名单”,其中有25家智库入选“CTTI高校智库A+级榜单”,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位列其中。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入选“CTTI高校智库A级榜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融合,一直是武大法律人的优良传统。推动立法是‘珞珈’法律人的重要时代使命,是其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冯果说。
“3.0版”法治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武大法学院不断革新教学手段和方式,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从“1.0版”升级到“2.0版”,如今已升级到“3.0版”。
冯果解释,“1.0版”人才培养方案是单纯的传授知识,“2.0版”培养方案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技能训练,“3.0版”培养方案则是适应大数据和智能化时代法治人才培养需要的培养方案,在前两版培养方案基础上,增加了“智慧育成”目标。
什么是“智慧育成”?冯果解释说,是将计算机技术充分融入法学教育中,运用计算机技术挖潜教学资源、革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评级机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高科技时代的法治需要,提高育人成效。
在冯果看来,优秀的法治人才不仅要有坚实的法律基础、牢固的法律思维和娴熟的法律技能,更需要有“人民至上、法律至上”的坚定信仰,即“德才兼备”。
冯果认为,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必须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武汉大学一直注重实践教学,将法学知识和智慧运用于实践、造福于社会,是武大法律人始终坚持的原则之一。比如,1992年创建的武汉大学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是我国第一个法律援助机构,无偿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在国内较早开设法律诊所教育,率先提出“五个一”培养模式,要求本科生在大学4年必须做5件事:参加“一场庭审旁听课”“一个模拟法庭”“一间法律诊所”“一项法律实践”“一次法律援助”,通过实践课程强化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
据了解,武大法学院自1979年恢复重建至今,已培养学生近2万人,各类进修生、法官、检察官、律师、高校教师和国家机关公务员等30余万人,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家法治建设的优秀人才。
武大法律人的“理想主义”情怀
冯果在武大法学院2020年云端新生开学典礼上致辞说,“我们要保有武大法律人应有的理想主义……武大法学院拥有和武大一样的理想主义……”这次致辞中,冯果多次提到“理想主义”情怀。
什么是“理想主义”?冯果说,它指不唯功利、不为沾染老谋深算流俗习气,始终坚守读书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主义情怀。他认为,人世间“情怀”最珍贵,这是一种执着追求、难以割舍梦想的情感。
冯果说,武大法律人具有“知行合一”“顶天立地”的品格,“报国明志”的情怀。“‘顶天立地’是指既能做仰望星空、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者,又能做脚踏实地、复杂社会问题的解决者。‘报国明志’,是因为一代代武大法律人始终将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这也是武大法律人精神之魂。”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武大法学院多名教授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多项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这是武大法律人精神的集中体现。”冯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