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服务浙江法治建设人才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着力发展法治理论、环境法、国际法等学科方向,服务浙江法治建设,如今已成为“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教育部执业技能人才培养实验区”“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
——访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苏新建
“我们法学学科的优势方向主要集中在法治理论与法学理论、环境法以及国际法与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机制。”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苏新建说。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的前身是原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和杭州商学院法律系,该院自成立以来,以杭州商学院商法专业等为基础,秉持“厚德尚法,博学创新”的院训,着力发展法治理论、环境法、国际法等学科方向,服务浙江法治建设,如今已成为“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教育部执业技能人才培养实验区”“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被授予“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等。
注重实务能力培养
苏新建表示,当下,实践教育备受各地高校法学院重视,该院也十分注重学生实务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方面,该院编写了法律实训教材《调解技能与实践》《法律谈判的技能与实践》《法律职业道德》等,并推行体验式教学与诊所教育,邀请诉讼当事人进课堂,让学生与其面对面交流,提供法律建议。“学生可以以此接触真实案件,感受真实的法律人角色。”苏新建说。
课堂之外,该院还与众多法律实务部门合作开展“‘一对一’带教”实训,比如,由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杭州市人民检察院以及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浙江泽厚律师事务所等数十家单位,为学生提供法律实习经历。期间,法官、检察官或律师对所负责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带教,“手把手”传授法律实务知识与经验。
此外,该院还发起、举办“浙江省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苏新建说,该竞赛形式多样,包括法律辩论赛、法律征文比赛、模拟法庭赛和法律演讲赛等。它面向浙江省属30余所高校,自2013年举办至今,超过3万名学生参与其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苏新建表示,这些实践教育活动收效显著。近年来,该院学生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2019年通过率达到72.73%。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该院学生曾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中获奖、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征文比赛一等奖等。苏新建表示,这些参赛获奖的学生毕业后,许多人已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凝练学科发展方向
苏新建说,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作为浙江省属高校,其法学学科优势方向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法治理论与法学理论、环境法,以及国际法与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机制,相关的师资力量不可小觑。
苏新建介绍说,在法治理论与法学理论方面,该院教授陈柳裕在法治评估相关研究上颇有建树。他曾主编《浙江蓝皮书·浙江发展报告(法治卷)》,并主持“法治浙江评估体系研究”等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专注法治伦理学研究的该院教授陈寿灿,曾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法治伦理研究”,司法部项目“社会主义宪政的伦理价值研究”,浙江省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宪政伦理研究”,教育部项目“转型期我国社会保障的伦理问题研究”等重要课题,并出版专著数部。同时,陈寿灿还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法学会副会长。
该院教授陈林林则擅长法理学、法律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曾主持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多本、发表的多篇论文在学界备受好评。
环境法方面,该院教授徐祥民致力于环境法基础理论研究,并担任《中国环境法学评论》主编,曾独著《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他还多次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其他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招标课题和其他省部级研究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委托的科研项目等。
此外,在国际法基本理论、国际知识产权、国际争端解决等领域,该院教授古祖雪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学术论文6篇,曾主持完成“国际通信法律制度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项,其出版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学专论》《国际通信法律制度研究》等著作,发表的《后TRIPS时代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变革与国际关系的演变》《国际造法:基本原则及其对国际法的意义》等论文都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服务地方法治建设
苏新建说,作为地方重要的法学智库之一,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20多名教师担任浙江省政府、省高院、省检察院等机关和企业的法律顾问或咨询专家,为法治浙江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据了解,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宪法与行政法学系教师组成以陈党教授为组长的课题组,接受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委托,连续4年承担了设区的市报送地方性法规草案或报批文本的审查任务。自2016年以来,该课题组共审查设区的市报送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或报批文本)53部,提出了300多条有价值的修改建议,其中多数获得立法机关的采纳。
此外,该院教授陈林林、罗文燕和吴高庆等也多次参与浙江省和杭州市的地方立法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通过后,该院教授马齐林到浙江全省各地开展普法讲解数十场。
自2013年起,该院与浙江省法学会合作设立“法治浙江研究院”,并联合举办“法治浙江大讲堂”“钱江高层法治论坛”“融哲法治大讲堂”,每年邀请8-10名国内外一流法学专家开展讲座,传播先进法治理念和法治文化,探讨浙江与中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近年来,我们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胡建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利明等法学名家前来我校开展讲座。”苏新建说,这些讲座不仅面向校内师生,也吸引了不少校外法律人,共同参与法律学习与交流。
苏新建表示,该院未来将继续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发挥学院作为法学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学术交流基地和法治咨询基地的积极作用,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贡献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