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西北边陲新时代“枫桥经验”

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多元化解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地处西北边陲。近年来,该师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导向,坚持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多元化解,全力推动市域社会治理方式转变、效能提升、效果延伸,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师北屯市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党委常委及委员任副组长、维护稳定和平安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组成的领导机构,下设多个专项组,把加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政治责任,作为提升维稳戍边实力的重要一环,纳入全师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

  按照兵团党委“同步起跑”的创建要求,以首创必成的决心,全面推进创建工作。

  社区“红细胞”工程

  激活基层治理活力

  该师市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连队(社区)两委。开展了连队六星党支部创建和社区“红细胞”工程,出台《师市党委关于在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中开展“弘扬兵团精神、作表率、创业绩、当先锋”活动实施方案》等,以党员“责任区+责任岗+先锋队”的模式,机关(单位)党组织一对一帮扶联系45个居民小区,组建疫情防控先锋队、脱贫攻坚先锋队、执法为民先锋队等9个先锋队。机关(单位)81个党支部964名在职党员组织关系不变,人员参与社区党员活动小组,亮身份、领任务,践行“一管三带四满意”承诺,带动了基层治理的活力。

  “综治中心+网格”

  促群众参与基层治理

  该师市以基层综治中心为主阵地,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基础,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上水平。依托综治中心整合司法所、公安派出所、检查站、便民警务站、连队(社区)警务室等资源建成上下联动的快速反应指挥调度系统,全面落实24小时巡逻防控,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应急处突实战演练,实现一键报警、一点位发令,第一时间力量迅速集结、有效处置。

  辖区划分255个网格,编组双联户3431组,设网格长255名,网格员1020名,联户长3431名,建立网格化综合管理责任清单,打造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专兼职网格化管理队伍。“网格长”“网格员”“联户长”既是管理员又是信息员更是服务员,将矛盾化解、安全隐患排查、情报信息搜集、政策法规宣传、民生服务保障等工作全部落细落小到每一个网格。该师市组建了“红石榴文艺轻骑兵”“网络文明”“卫生健康”“巾帼”“阳光”“学雷锋”“政法平安”等8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近万名来自不同行业的志愿者汇入社区网格,发挥各自专长主动提供志愿服务,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触角向每个角落延伸,也推动了师市市域治理从“粗线条”向精细化转变。

  “一站式”法律服务

  实现纠纷调处“只开一扇门”

  该师市打造调委会+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工作站(室)“一站式”化解工作模式,建实基层矛盾纠纷调处组织。健全人民调委会116个、专业调委会11个,健全“一团(镇)一连(社区)一法律顾问”;健全师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团(镇)公共法律服务站、连队(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12个,畅通“一站式”化解路径,全年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05起,调处成功率99.5%。启动法院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试点,落实“1344”工作模式——1个诉服中心、3个律师调解工作室、4个法官工作室、4个行业调解工作室,将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律师调解联动运作、矛盾纠纷分流过滤、诉与非诉无缝衔接,提高了纠纷的调解率,减少了民商事纠纷的诉讼率。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师团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师政法各部门及信访部门负责人“五长”抓建23个“枫桥经验”联系示范点,发挥行业优势,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法院系统在185团白沙湖景区开辟旅游景区巡回法庭,将法官工作室设在边境一线,将巡回审判延伸到田间地头,以“互联网+”方式,推广远程办案,在北屯市门户网站庭审直播68次,让当事人少跑腿。信访局推行网上信访,“领导信箱”+“网上信访”二维码,搭起网上信访平台。司法局牵头开通12348法律咨询热线,实时解答群众反映的问题,实现“小事不出连、大事不出团、矛盾不上交”。

  “向阳花”小喇叭

  实现宣传引导“全覆盖”

  该师市是典型的边境师市,团场主要分布在边境一线。该师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敏锐捕捉时代特征,主动应对地处偏远、居住分散、交通欠发达等考验,与移动公司合作建设“向阳花”小喇叭分级联通平台,设置“一键报警”“求救互助”“语音通话”“广播宣讲”等功能,将10418台终端设备嵌入每家每户、田间地头和边防哨所,惠及6万余名干部群众,彻底解决了边境地区基层治理中临时通知难、集结难、互助难等现实问题。实现了宣传引导“全覆盖”、一键报警“全联动”、群防群治“全响应”,有效提升了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发动群众的能力。每天,“向阳花”小喇叭滚动播放党的创新理论、戍边守防感人故事,全方位、广角度、高频次宣传党的政策、戍边人物、先进事迹,潜移默化教育和影响干部职工群众增强责任感、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