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街道:深化基层治理创新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近年来,深圳市光明区光明街道紧扣“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健全和完善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为目标遵循,大抓“最多跑一地”改革,着力提升源头治理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做到政法工作全域、全面、全力、全员的大整合、大协作,实现了越级上访总量批次、人次连续两年减半、库存信访积案减半和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上升的“三减一升”目标,走出了一条“看得见身边问题、听得到群众诉求、认得清社情民意、管得住隐患风险”基层治理改革之路。

  推动基层组织基础“大提升”

  一是全覆盖搭建平台,“一站式”解决群众诉求。在原有1个信访大厅的基础上,搭建“1+6+40”三级群众诉求服务平台,建立1个街道、6个社区群众诉求服务大厅,并在辖区工地、小区、学校、工业园区等人员密集矛盾易发场所建立43个群众诉求服务站,打造“500米诉求服务圈”,构建党建引领、一核多元、社区“吹哨”、靶向精准的基层社会“大治理”格局。自诉求服务平台启动运行以来,各级领导干部亲自坐班、亲自接访群众3451人,解决群众诉求1713宗,社区“吹哨”解决难题76宗,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100%。全区6个诉求服务平台工作示范点之中,光明街道、光明社区、光明小学诉求服务大厅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为全区诉求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引。

  二是全方位整合资源,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下沉各类纠纷解决资源,提供各类矛盾纠纷调处服务,建立访前法律工作室和在线司法确认工作室,依托“一社区一法律顾问”机制派驻专业律师为辖区群众提供公共法律服务,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对接机制,提升调解不成案件转入诉讼程序的效率,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大调解”格局。截至目前,已完成158宗线下司法确认和17宗在线司法确认,共提供法律服务总数3315次,其中访前咨询530次,调解纠纷695宗,为群众提供无偿法律援助14次。


  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一体化

  一是群防群治队伍全覆盖。立足于光明街道区域广、人员杂、老旧城区多的实际,积极探索社区综合治理新模式,组建了7302名平安员、2886名义警、126人平安联勤大队、406名社区综合治理队等群防群治队伍,联勤联动抓实基层治理,确保及时发现隐患、及时化解矛盾,铺实平安基石。二是实时管控网络立体化。明确以政法牵头、社区关注、公安协助为主线的维稳方式,在保持现行信访工作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统一归口信访信息搜集汇总、分析研判、核查处置工作,着力提升预测预警预防能力,紧紧围绕“三点一面”(重点人、重点案、重点领域和社会面)精准布防,结合疫情防控卡口、网格多方位构筑实时管控立体化网络,发挥好公安机关兜底作用,严防发生漏管失控问题,有力维护了辖区社会和谐稳定。

  推动社会风险隐患“大清剿”

  一是依靠群众诉求服务指挥管理系统,实现群众诉求事项的上报、受理、化解、确认、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区级社会矛盾风险评估“一张图”实时显示、动态变更、及时掌握辖区矛盾风险情况,做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化解、第一时间确认、第一时间反馈,确保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

  二是紧盯各领域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主动进攻、抓早抓小、综合施策,依法稳妥处理各类案件。截至目前,共发现隐患21704宗,整治隐患21327宗,整治率达98.26%,辖区治安、“两盗”等各项警情同期相比均呈下降趋势,在推进地铁六号线、光明小镇、赣深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以及多个片区大型综合整治专项行动中,未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为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