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棋”思维下的“执法下沉”新实践
本报讯(通讯员宋扬) 近日,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综合执法二队联合街道司法所及居委会一行6人,前往西四北社区及周边社区对垃圾分类进行执法检查。检查中,对发现存在问题的两个小区,执法人员在现场快速取证,并向小区物业开出“谈话通知书”进行约谈。
据了解,这种下沉社区、高效的现场执法,是什刹海街道日常综合执法工作的缩影。
统筹资源+规范流程
近年来,什刹海地区旅游事业和酒吧文化的迅速兴起,使得“什刹海”声名鹊起,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兼顾区域经济发展与百姓生活,合理定位、充分发挥什刹海文化旅游街区功能,成为什刹海街道工委、办事处每天都要做的功课。
2020年7月1日,《关于向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下放部分行政执法职权并实行综合执法的决定》正式实施,这对于要持续优化文化街区和居民社区环境,给游客和居民更多幸福感、获得感的什刹海街道,无疑增添了“抓手”。
结合区域特殊情况,按照全面提升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总体工作思路,什刹海街道运用“一盘棋”思维,围绕无照经营、垃圾分类、违法建设、施工扬尘等,创新思路,健全机制,将下放到街道的执法职权接住、拿稳、用好。
执法行为贵在公平、公正,需要程序正义和阳光操作,从而杜绝“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的发生。为此,什刹海街道相继制定了《什刹海街道重大行政执法决定集体讨论领导小组工作方案》和《什刹海街道法制工作协调小组方案》,编制《什刹海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手册》。
同时,什刹海街道主动对接区司法局、城管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局、卫生健康委、园林绿化局等部门,建立联合检查、信息共享工作机制,把各级各类资源统筹在了一起。
一线执法+现场审核
执法中遇到的疑难执法案件,俗称“骨头案”,能否运用好“一盘棋”思维推进顺利解决,对执法人员和执法水平则是一种实打实的考验。
老城区的违法建设大都“历史悠久”,成因复杂,拆除难度较大。可以说,几乎每一处违建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办理碧峰胡同某号、南官房胡同某号等违建案件,什刹海街道探索创立了“一线执法+现场审核”工作模式,审核单位和执法人员共同现场执法,对执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场拍板。
在这种模式下,审核单位和执法人员共同现场执法10余次,针对鼓西大街、地西大街综合整治,碧峰胡同某号、南官房胡同某号等重点违建案件共同参加现场会,推进协调助拆工作。
此外,还将公共法律服务站及人民调解员引入行政执法工作,确保当事人的心理症结得到疏导、合法诉求得到保障,有效推动了重点、难点案件依法依规顺利解决。
为保证执法全流程的合法合规,什刹海街道每周开展集中案卷评查工作。对案卷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汇总、分类、归纳。每月举办案卷制作培训研讨会,交流解决执法难点,就案说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督促提升办案质量。
复盘研讨+精进巩固
执法下沉后,什刹海街道执法部门依托属地科站队所,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施工工地扬尘、无照游商占道经营、黑摩的非法运营、老旧历史违法建设拆除、新生违法建设控制等一系列专项执法行动。
为了让“一盘棋”的工作思维得以精进巩固,什刹海街道针对执法工作经常“复盘”研讨。
比如,为保证执法案卷的真实合法合规,什刹海街道每周开展集中案卷评查工作。对案卷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汇总、分类、归纳。每月举办案卷制作培训研讨会,督促提升案卷质量,交流解决执法难点。实现在做卷中提升审卷能力,在审卷中加强执法能力。确保了执法案卷的真实性、合法性,夯实了规范化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
对于城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市容市貌管理加大力度,提高对人员密集、问题多发地区的巡查频率。以往存在的各部门联动不畅、职责不清的问题得到解决,综合行政执法提高了效率,显示了威力,取得了成绩。
2020年8月,在西城区城管执法局综合考核中,什刹海街道综合执法二队以1224分排名全区第一名,一队以1118分排名第五名,街道综合排名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