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推行“非羁码” 数字监管非羁押人员
本报讯(记者孔令泉 □杭检) 近日,在杭州因赌博取保候审的周某被采取了一种叫“非羁码”的监管措施,他通过下载安装手机“非羁码”App并完成注册流程,从今年7月初到8月6日判决,周某每日打卡,服从监管措施,顺利完成诉讼程序。
“非羁码”是由杭州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市公安局运用数字赋能共同研发的,被称为刑事诉讼领域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保释制度”。
该创新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非羁押人员监管难度增大的情况下,受“健康码”启发诞生的,通过梳理非羁押人员监管流程,依托政法一体化,借力杭州“城市大脑”,以数字化手段监管非羁押人员。
在“非羁码”杭州部分地区试点的基础上,9月30日,杭州市公、检、法、司联合出台《对刑事诉讼非羁押人员开展数字监控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全市推行“非羁码”。
《规定》明确,办案机关对除刑拘直诉外的可能判处10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结合其涉嫌犯罪的情节、认罪认罚的态度等决定是否对其适用非羁押数字监控措施。具体条件是有法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确有悔罪表现;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盲人、聋哑人等残疾人;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负责人或者技术骨干,犯罪事实基本查清,认罪认罚、积极退赃退赔等情形的等。
根据《规定》,公检法机关以“非羁码”为载体,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通过外出提醒、违规预警、定时打卡和不定时抽检等多重功能,确保被监管人能够在必要的管控下回归日常生活。
司法机关通过后台查看被监管人信息,会按被监管人现实表现进行综合研判评估,自动生成阶段性的表现得分,并按照风险等级呈现绿、黄、红三色监管码,分级进行动态监管。截至目前,杭州市已运用“非羁码”监管非羁押人员1607人,无一人脱管失控。
据杭州市检察院负责人介绍,“非羁码”监管成本小,隐蔽性强,能有效减轻非羁押人员的心理压力,保证其在非羁押期间正常工作生活。“非羁码”后台能实时接收被监管人的信息,如遇到其逃逸、串供等特殊情况,执行机关能第一时间处置。辩护律师也将协助做好日常监督管理,实现多方联动。“非羁码”的推广,能有效降低审前羁押率,防止错误逮捕等冤假错案给案件当事人造成的损害和长期羁押导致的司法不公、羁押期间所产生的交叉感染及集聚健康风险,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和司法资源投入。
“杭州检察机关确保适用‘非羁码’人员整体可控,充分发挥‘非羁码’对提高案件质量的促进作用,以数字赋能辅助办案,将‘非羁码’的全面推广运用与认罪认罚从宽等一系列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杭州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水平。”杭州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