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岭:用心讲好新时代检察故事
他用键盘记录检察事业前行的足迹,用光影展现检察人执着的信仰;他坚持做检察故事的亲历者,把检察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努力写出有温度、有深度的文章,让社会认知检察工作、感知检察工作……他就是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宣传干警刘延岭。
深入一线用情传递温暖
每当获得有价值的线索,刘延岭都会深入一线采访,深度挖掘、用心感受,用一篇篇报道还原鲜活的检察故事,传递检察力量和温度。
为了采写《扫黑除恶——冀州检察院在行动》报道,刘延岭深入农村、工厂,跑公安局、法院、看守所,十几个单位、几十个村庄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采访结束后,他将大批量的影像资料通过剪辑、合成、配音,最后浓缩进1分48秒的短片中,表达了检察人的忠诚与努力。该报道在中央政法委组织的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评选中荣获优秀奖。
刘延岭有时去农村深入基层采访,没地方吃饭就饿上几个小时,也曾在采访中患病而坚持完成任务才回家治疗。说起这些,他总是淡然一笑:“这就是我们的职业特点,再苦再累,心里是甜的。”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为了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温暖,刘延岭和同事们一次次走进冀州区西午村留守儿童吕某家中,为他们送去关爱,陪伴他们度过一个个欢乐的节日。亲身感受为刘延岭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他据此创作了微电影《陪伴》,这部微电影荣获第四届全国检察机关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优秀奖,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首届快视频展播中荣获“最佳摄影奖”。
这些年,刘延岭跑遍了全区所有乡镇,记满了30多个采访本,记录了120多万字的采访笔记,写出800多篇重点、深度报道,被评为“全国检察宣传先进个人”,近3年来,有20多篇作品获中央及省级奖项。
与时俱进用心传播正能量
为了做好检察宣传工作,用新媒体讲述好检察故事,刘延岭利用各种机会,抓紧一切时间恶补专业知识。他主动学习新宣传媒介的使用方法,钻研各种剪辑软件,用生动的图片和视频代替文字,把微信公众号做得越来越美观,把越来越多的好声音、好场景以更加新颖的方式展现出来。
刘延岭还将“微视频”内容迅速接入新媒体平台,制作短视频时始终坚持定位明确、不盲目跟风,牢记自身检察属性,展示检察工作,展现人物风采。他还重点关注百姓生活,针对百姓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结合真实案件进行剖析,以“微视频”的形式把复杂的法律知识以新鲜的方式“传入寻常百姓家”。
刘延岭深知干工作不仅要有能吃苦、能战斗的奉献精神,还应该有敢作为、敢创新的先锋意识。为此,他始终把检察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去做,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具备写作、摄影、策划、沟通、导演等能力为一身的宣传多面手。在他的精心维护下,“冀州检察”新媒体发布的作品先后被最高检、中国长安网、正义网、河北检察等40多家媒体转载。他坚持“冀州检察”等网络矩阵每日更新,提升活跃度,让受众第一时间获得直接、权威的检察资讯信息。
工作之余,刘延岭还“钻”到各类文学作品里,写小说、写散文、发感想。他创作的纪实散文作品《衡湖畔的生命忠诚》荣获中国检察官文学联谊会和中国散文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梦·我的检察官故事”征文优秀奖;《衡湖兄弟》荣获河北法制报社举办的“法制微电影剧本”征集大赛二等奖。
奋发向上用热爱坚守梦想
刘延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挥洒激情,埋头挖掘记录点滴。
自2013年来到冀州区检察院的那天起,早出晚归成为刘延岭的工作常态,也练就了他独立自信的品格。多少个寂静的夜晚,冀州区检察院办公大楼,持续不断地传来敲击键盘的声音,那是刘延岭在用文字、图片、视频等传播着冀检声音、传导冀检智慧。
在冀州区检察院文化建设方面,刘延岭下足了功夫,他全面收集素材,提炼加工、精心编辑,冀州区检察院文化建设先后吸引全国20家单位交流参观。
“检察工作做得好,宣传也要跟上,让更多的人了解检察职能,这就是我们工作的价值。”刘延岭说。
讲好新时代法治故事,讲好新时代检察故事,成了刘延岭不懈的追求,也是一位年轻检察官对本职工作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