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00万元“学区房”被电子查封

科技助力提高案件执行效率

  本报讯(记者王涵) 纸质封条易损坏,查封的房屋内却照常住着人的情况时有发生。8月19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在不动产查封案件中首次引进“电子封条”管理系统,对朝阳区三里屯附近的一处价值近700万元的学区房进行了电子查封,实施24小时“监控”。据了解,电子封条一经启用,触碰就会报警,一次封门,续航能力能达一年。

  老板借员工钱“周转”

  拖欠还款人间蒸发

  晓雯(化名)是北京某纺织品公司10余年的老员工。但是从2015年开始,老板史某以公司需要资金周转为由,通过承诺利息、期限的方式陆续向她借钱。“每次都是有借有还,但直到2018年,钱就还不上了,公司运转也出现了问题。”晓雯说,据她所知,老板史某还向其他员工借过钱,而她一人就被拖欠了200多万元。

  因为了解到史某拥有多套房产,此前出借的时候也没有料想到会发生这种情况。“两年多没见过他了,钱也要不回来,只能申请强制执行。目前,他还拖欠我半年的工资。”晓雯说。

  据东城区法院执行法官王相杰介绍,针对晓雯与史某、纺织品公司民间借贷纠纷一案,法院于2019年10月份作出的民事调解书已发生法律效力,申请执行人晓雯于2020年3月申请执行,要求史某返还223万余元,但因被执行人史某未履行,法院决定将其名下位于北京市朝阳三里屯附近的住房予以查封并拍卖。执行过程中,经法院传唤,史某始终未出面,在多次努力都未能联系到被执行人的情况下,法院决定于8月19日对查封的被执行人房屋进行搜查。6名执行干警到达执行现场,多次敲门后无人应答,法官在门外宣读完搜查令后,在物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强制开启了该套房屋的门锁。

  走入房间,室内除了几件家具外,衣柜里还有几件未被带走的衣物。执行法官对房屋现场进行了仔细勘察后,委托物业人员协助做好断水断电等措施,避免住宅在查封期间发生安全隐患。

  东城法院首用电子封条

  封住价值700万元学区房

  一切工作处理完毕,法官依法将电子封条加装到房屋的门上进行查封。

  王相杰解释,与以往的纸质封条不同,长方形的电子封条上有字体超大的“封”字以及“电子封条,触动报警”“法院查封,严禁破坏”等字样,用于警示。电子封条内设伸缩槽,可以延展收缩,附着于门上的面积更大、范围也更广,能够更好地起到封禁作用。记者注意到,电子封条上不仅贴有执行公告,通过扫码还可以了解该房产查封的原因及现状。

  据记者了解,该房屋对面就是朝阳区实验小学,紧邻繁华的三里屯,这套近百平方米的“学区房”经过三家公司的网络询价评估后,房屋的参考价值为682万元。因目前该房屋的评估工作已经处理完毕,近期将在京东平台上进行司法拍卖。

  “该房产的情况比较复杂,不仅有贷款还做了抵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便采用了高科技保驾护航。”王相杰表示,此前法院采用的纸质封条发生过被撕毁、房屋被侵占的先例,但是碍于无法取证的困境,很难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电子封条很好地解决了该难题,因为它可以对查封房产实施24小时的音视频监控取证。

  当人为破坏发生时电子封条会自动报警并播放警示语音,同时将破坏录像实时传递到后台,便于法官远程监控、实时取证,法官的手机上也可以及时收到反馈,取证方便的同时也能及时对相关人员采取罚款或拘留等措施。并且,该电子封条中的蓄电池可以保证系统一整年的正常运转。

  更多法院尝试使用电子封条

  效果获肯定

  据相关报道显示,7月2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执行局使用电子封条查封了位于朝阳区永安东里的一处涉案房产,这是电子封条在北京法院首次使用。

  而全国范围内首次使用“电子封条”可以追溯到2020年1月8日,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人民法院启用“电子封条”查处一处涉案房产。

  目前,越来越多的法院开始尝试使用电子封条。王相杰表示,截至目前,从已使用过该系统的法院得到的反馈结果都很好,从未发生过被破坏的情况。此后,北京东城法院执行局会进一步加大信息科技手段在执行中的应用力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案件执行效率。

  他也坦言,并不是所有的执行案件都需要采用这种方式,需要根据案件的情况而定,比如在有人居住、正常合法出租的情况下,很难采用电子封条的方式,而对于已经腾空、有可能存在被侵占风险的房屋,采用此种方式可以让买家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