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政法干部的一线防汛日记
□潘巧 整理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前临长江,后靠巢湖,每到大水年份,受到巢湖流域和长江水位的双重影响,极易造成洪涝灾害。今年受强降雨影响,无为多条河流超过保证水位,防汛形势严峻。
据了解,长江汛情伊始,芜湖市委分批抽调300余名市直机关干部“上堤守夜”。芜湖市委政法委机关委务会成员、市维稳办原专职副主任顺俊就是其中一员。7月19日,他与同单位蒋学文、余天寿、王明、杨逸琦4名同志作为第四批前往无为市防汛的机关干部,赶赴一线抗洪。
在一线驻守了11天后,7月29日,顺俊等人被接回休整,视防汛需要再进行下一步安排。
“常说要和群众打交道,实际上大部分时间没有这样好的机会跟老百姓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次接触之后有很多感触。”11天的巡堤排险过程,让顺俊对防汛、对农村、对群众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跟坐在办公室了解的情况不一样。”
整个驻守期间,他利用巡堤间隙和休息时间,用手机记录每天的防汛生活,记录防汛生活中接触到的最普通的人和事以及其中的苦与乐、感触和伤悲:看到洪水淹没家园时的沉重与感伤;相互热情打招呼但不知姓名的朴实村民;巡堤队伍里刚中考完的15岁男孩与75岁仍坚持上岗巡堤4小时的村民老谢……
11篇日记是顺俊11天来一点点积累下的感悟,也是他们真实的一线抗洪防汛生活。
7月19日 星期日 中雨转阴
早上11时许,去探望患病的老父亲。路上,接委政治部通知,市里在各单位紧急抽调人员组成突击队,参加防汛抢险,问能否参加?我说:“没问题,算我一个。”
下午1时许,接正式通知:去无为防汛,可能有个两三天。
安顿好父亲,回家拿了点衣物,立即赶往集合地点。
在神秘而紧张的氛围中,两辆大客车将来自市直部门的第四批80名机关干部运往无为,经过两个多小时车程,我们到了集结地高沟镇。
根据安排,我们市委政法委机关的5名同志与市委党校5名同志、市委统战部2名同志被分到开城镇一组。这是较长且险情较重的一段,3.5公里均临水,其中牛眼宕堤段更是历史险工之一。
经过无为长江大堤,一路上,看见水中露出的房顶、热水器,想到一夜之间家园被毁、背井离乡的村民,心中有说不出的沉重与感伤。
长长的江堤,茫茫一片的江水,路边间或驶过的救灾军车、来回宣传维护治安秩序的警车,让人心头一紧;每隔一段设立的红色工棚、醒目的指挥所标识、着橙色荧光马甲巡堤的队伍、一面面迎风招展鲜艳的党旗,又让人精神振奋。想到即刻就要加入这个队伍中,竟有点跃跃欲试。
我们被领到姚沟镇新城村村部,开城镇委副书记、指挥所负责人邢春明简单介绍了该镇管段情况,将人员进行分组。
让我们始料未及的是,开会的姚沟镇新城村会议室竟然就是我们未来防汛抗洪期间的住宿地。短暂的愕然后,大家迅速进入到了“自助模式”。没有床,大家想办法用会议桌拼成了7张床,勉强够12人休息。没有热水洗澡,大家就用自来水冲一冲。没有空调、电扇,大家就开窗通风,好在天不太热,镇上给配了凉席和薄被。
7月20日 星期一 多云有小雨
昨晚几乎没怎么睡,一早就赶到我们政法委负责的29号点上岗。今天我值头班,时间是6:00-12:00,主要任务是巡堤。
大堤外侧临江的一面,水已淹没了外护坡,水位很高,离大堤路面只有几十厘米,大堤内护坡里侧斜坡是草地,下边地形比较复杂,有树林、灌木、水塘、泥地、水沟等。
第一次上岗,我找到巡堤的村民,寻找领队的村干部。突然,一村民朝我喊:“领导,怎么搞啊,你讲怎么走,我们就怎么走!”说完,一动不动,“挑衅”地看着我。
见此情景,我便主动往水塘边、泥泞地里、难走的地方走,边走边说:“这里没什么领导,我和你们一样是来巡堤的,我来就是给你们添个人。你们都是老师傅了,有经验,我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跟着你们走,你们多教教我。”
我边走边问:“你们查得很仔细,查什么、怎么发现问题、怎么处置?”他见我问得诚恳而认真,很快打消了“敌意”,和我说起话来。
交谈中得知,他姓童,是一自然村的负责人。他告诉我,7月10日以后,他们被抽调到姚沟镇长江大堤巡堤,一天6小时,最多时要巡8小时。他们家里也在防汛,也受了灾,都顾不上。
一趟巡下来,村民们和我熟络起来,把我当成了他们队伍的一员,问我下次什么班,是否和他们一个时间。
7月21日 星期二 晴转多云
今晚值18:00-24:00班。休息时,与镇土地所老丁谈心,有意识地了解了一些情况。开城镇有17个村6万多人,属半山半圩,三千亩以下圩口8个。这次有7个村或被淹或蓄洪,还有1个千亩的圩口,里面有200多户村民,现在为了保其他地方要泄洪。这两天,镇里正忙着转移安置群众。尽管不愿离开拼命保住的家园,但大部分群众还是能够理解并服从安排,舍小家为大家。
在巡堤的过程中了解到,开城镇到姚沟无为大堤参加防汛来了180名村民,有的刚刚从家乡圩口防汛撤下来,有的家里被淹无法顾及,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15岁。15岁的男孩刚刚参加完中考,因家中只有一个老奶奶,叔叔不放心,便带他一起来参加防汛,也想让他锻炼锻炼。
队伍中,还有个半大的孩子,17岁,也帮着大人们一起巡堤,多天来一直在防汛一线艰苦环境中生活着。
有这样的老人和孩子,有这样的人民,我们便有了战胜洪水的勇气,便有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
7月22日 星期三 大暑 晴
今日气温陡升,达36℃。我正逢12:00-18:00班,烈日下,刚走一小段便汗如泉涌,浑身湿透,皮肤有火辣辣的灼烧感。虽然镇上让每人巡堤时都带了解暑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巡堤前已服了药,但酷暑骄阳下,他还是中暑了。恰巧镇卫生所所长来指挥所,经查,无碍,我们安下心来。
今天收获了意外的感动。早晨,(芜湖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周晓梅发来微信,说(芜湖市委政法委)王学军副书记将送蛋糕和电风扇来,祝我生日快乐、祝大家安好!这也是短短三日王书记第二次来探望大家,给大家送保障物资,令人感动!
中午,10个不同单位、同甘共苦的弟兄一起给我过了个生日,生日快乐歌在男生合唱中响起,我随之心潮澎湃……小家庭的生日常过,而在防汛一线、险堤要段,在大家庭里,“娘家人”冒着酷暑不辞辛劳送来祝福,一帮甘苦与共、团结奋战的弟兄齐声祝福——这样的生日52年来还是第一次。这一切,都让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日,变得不同寻常、弥足珍贵,给我们艰苦的生活增添了甜蜜,给单调的日子带来了欢乐,也必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7月23日 星期四 多云
上午,在巡堤中发现不断有水从泥地里流出,忙喊村民老吴来看看。老吴仔细看了看说:“这是清水,是草皮下泥土里流出来的,没关系。要是向上冒泡,出浑水,就要注意了。”
长知识了,让我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堤脚沙土多、小水洼多,脏污也多,尽管烈日下淤泥里气味难闻,我不敢大意,仍慢慢走、细细巡,发现疑似问题,都要停下来观察。眼睛高度近视,有点受罪,白天还好,晚上特别吃力,我更得尽力看仔细。
老吴说,大暑的时候水位会涨一些,过了大暑,不下雨的话,水才能落下去快一点。昨日大暑,今日未下,希望天公继续作美。
村民议论说,有安排让他们注意听声音,但听到声音,那水就快来了,人都跑不及,还是要查和看。
看来,指挥也好、决策也罢,还是要多了解实际情况,多听听群众的意见,才能有针对性,真正起作用。
这些天,跟开城来的村民们渐熟,虽不知姓名,仍相互热情地打起招呼。
前两天的高温暴晒,我和蒋学文、余天寿三个老同志皮肤黑,变化不明显,至多就是个“五香蛋”,王明、杨逸琦两个“小帅哥”可毁了,胳膊、颈部以上晒得通红,被我们戏谑为“白斩鸡烤成了红皮鸭”。
7月24日 星期五 阵雨
今天市委组织部派出第五轮市直部门参与防汛人员前来换班,市委党校、市委统战部都换了人。我们市委政法委的男同志几乎都被抽调到不同的地方防汛,单位剩下的女同志也承担大量的工作。
此地虽然较艰苦,但我们5个人没有一个提出换人要求,决心坚守到底,我们与即将回芜湖的战友道别,开玩笑说:等你们回来我们还在。水不退我们不退!
7月25日 星期六 阵雨转多云
今晚值18:00-24:00小夜班。这些天没下什么雨,水位持续回落,昨天降了十几厘米,今天少一些,但水位已降至14.63米,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今日省防指又向合肥、芜湖等12市下达了《关于长江淮河巢湖流域相关地区进入紧急防汛期的命令》,稍稍放松的神经再次紧绷起来。
险情时时都有,这几天仅开城镇防区就报了12处问题。看来,还需提高警惕,查实查细,早发现早处置是要务。
巡堤我从来都是走在最危险的地方,一直没害怕过。今晚却有点胆怯,原因是一旁的民工边走边聊蛇的话题。走一路说一路,刚开始没感觉,听多了心里直发毛,沉沉夜色中,下脚也就像探地雷一样,在淤泥、草丛、灌木中及水塘边、洼地里艰难前行,壮着胆走完了2公里路。
7月26日 星期日 阴有阵雨
今日上12:00-18:00班。
三老村75岁的村民老谢,身板硬朗,看上去只有60多岁,每天上岗巡堤4小时,还都走在堤脚、泥泞处。他说,从22岁到47岁都“挑过圩”(修筑大堤),当时不像现在条件好,过去挑个担子带上衣服、席被和米、腌菜就上圩,天天睡在堤埂,吃着白饭就咸菜。
无为大堤是1954年大水后开始修建的,逐年加固。1998年、2016年大水未破外堤,今年外堤被淹,内堤第一次被浸泡,是有点险。这次挺住了,来年再防汛就有底了。
见我腿一软脚一滑,村民忙喊“你往上走,下面不好走,这一边我们能看到”。我心生感动,说“没事”,又继续走下去。事实上,我半月板损伤的腿病又犯了,膝盖钻心地疼。想想75岁的老人都能天天巡堤,我必须坚持。
7月27日 星期一 阴转暴雨
今天上6:00-12:00早班。今早6时报,凤凰颈闸下水位已降至14.53米。这对坚守大堤的人们来说,是个好消息。
然而7时起,又下起了暴雨,伴着阵阵雷声。
上午8时许,在通往我们居住的新城村部的路边水塘中有处鼓泡险情。我让镇干部丁正新立即报告开城镇委副书记、指挥所负责人邢春明。当地村民说可能是下水道排的水,邢书记赶来后我让他一定要找本地熟悉情况的人再确认一下。经电话联系新城村支书,情况得到证实。
之后,随同邢书记等人一起从29号棚查到31号棚,对几处排水、自来水管道引起的问题进行了处理,市里派来专家进行确认指导。在查找一个前期出险处时,村干部转了半天才找到。我提醒镇、村干部,对发现险情的地方要及时做好标识,这样既不用反复找位置,又可有重点地加强巡查。
7月28日 星期二 大雨转阴
今日又是个0:00-6:00的大夜班,是最难熬的时间段。巡堤时,大雨连绵,刚走一段路,脸上的雨水与身上的汗水不停地流。在泥地、草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有的地看似平整,一脚下去深陷其中,雨靴三分之二被没过,要一手拄棍费力地抽出来,靴子差一点留在泥里。
在泥地、草丛里棍子还真是个宝,一可探路,二可防蛇。很自然地联想起红军长征,对红军当年的艰苦有了真切的感受。“防汛巡堤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这是此时真实的想法。
两个防汛点之间相距一公里,一般单程巡查要一个小时。深夜3点,暗沉沉的黑夜中,一排11人打着电筒摸索着向前并行。蚊虫扑面而来,无法躲避。默默无声、全神贯注地查看,时间长了人就感到困乏难熬。
7月29日 星期三 阵雨转阴
趁休息时,我去住地姚沟镇新城村村部看了看。刚巧,村干部小宋从防汛点回来,准备一些镇里要的报表。防汛期间,村干部都到防汛点去了,村部基本关了门,她也是抽空回来的。
作为最基层的村干部,他们的工作确实是千头万绪,样样都要落实,不熟悉村里情况和上面的政策、要求,没有点群众工作本领,还真干不好。
基层是最好的学校,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天与镇、村干部全天候近距离接触,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基层情况的多样和复杂,感受到了基层干部的不易和付出,感受到了群众的质朴和智慧。多了解点实际情况,多和群众打交道,给基层和基层干部多点理解和帮助,会让我们工作起来耳聪目明、有的放矢,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社会和社会治理的了解与认识,会使我们增添力量、增长才干,也一定会丰富和滋养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