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全力打通戒毒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云南全力打通戒毒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云南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后续延伸管理工作纪实

 

家访、义诊、培训、帮教、服务……云南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后续延伸管理站点的工作人员,始终坚持不懈为“无毒社会”奔波在“最后一公里”的路上,让幡然悔悟的戒毒人员彻底摆脱“毒魔”,重新融入社会。


 

戒毒人员从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回归社会后,保持操守、防止复吸、摆脱毒瘾、彻底戒断是巩固强制隔离戒毒成效的关键所在。多年来,云南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主动延伸工作职能,推进戒毒人员后续照管工作。

通过对出所人员的出所衔接、评估调查、教育帮扶等方式延伸戒毒工作“链条”,云南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千方百计帮助后续照管对象获得基本生存、合理认同、技能提升、情感依托、尊重接纳等需求,让他们重树信心,保持操守,在融入社会中开启人生新篇章。

 

后续照管打开希望之窗

 

今年30岁的李明(化名),2010年10月因吸毒成瘾被江川县公安局送到云南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于2012年10月15日解除强制隔离戒毒。

因为吸毒成瘾无法自拔,李明的身体状况很差。那时,他的身体已经开始溃烂,如果再不戒毒,很快将命丧黄泉。云南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虽保住了李明的命,但他的身体状况却越来越糟了。

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李明晚上经常睡不着觉,还会出现幻听、幻觉,反应迟钝,没有力气做活,且基本上不和任何人接触。

直到2014年7月,云南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驻江川县后续延伸管理工作站的工作人员来到李明家中。他们详细了解情况后,与其签订了三年的后续照管协议。考虑到李明由于吸食新型毒品,大脑可能受到了损伤,就及时帮他联系了医院的专家。起初,李明有些抵触,但后来工作站的人每月都会过来,被真诚和热心感动的李明最终接受建议到医院就诊,并严格按照康复方案治疗,身体逐步康复。

在后续照管期间,云南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的负责人还带着大米、食用油、牛奶等前去慰问。现在李明从事养鸡工作,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谈到他的转变,大家都很开心,也鼓励他继续保持操守,早日成家立业。

此外,工作站的工作人员还经常到他家中走访,及时了解有没有什么困难,给李明及家人很大鼓励。

“我没有想到除了我的父母家人外,还有那么多人来关心我,让我感觉到了人间温暖。‘毒魔’关上了我的重生之门,是云南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为我打开了希望之窗,更坚定了我戒断毒品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明说。

 

新生路上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今年40岁的蓝某(化名)曾是一名吸毒人员,吸毒的十余年中,毒品留给他的是许多可怕的回忆。

2007年,在一次朋友聚会中,朋友说有一种可以忘记烦恼的东西。心情低落的蓝某当时也没在意,就跟着一起尝试了第一次。自此之后,吸毒成为蓝某每天都无法摆脱的恶魔,如果不吸,就会头疼胃疼,连家人也开始不信任,而且常常会出现幻觉,脑中会出现莫名其妙恐怖的声音。

在家人的劝说帮助下,蓝某走进云南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了三次强制隔离戒毒改造。2013年10月,在解除强制戒毒后,蓝某的家人为他筹集了一笔资金,开了文具商店。

2014年8月,蓝某被纳入云南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后续延伸管理。一开始他并不情愿。原来,蓝某的父母因为他吸毒争执不断早已离婚,父亲更是不愿提及过去,在一次家访中,父亲甚至对警官大声呵斥,不准他们进家门。虽然如此,每个月,工作人员都会到蓝某家中或是去店里看望,最终不仅蓝某的父亲,就连他的母亲也逐步认可了他们的努力。蓝某深刻地感受到,社会没有抛弃他。

由于操守保持良好,现在蓝某已经摆脱毒魔的侵蚀。渴望新生、渴望重新开始的他由衷地说:“我不会再去碰毒品了。顺便奉劝大家一句,千万别去尝试第一次,因为那不是你的意志所能左右的。”

2013年至今,蓝某的小店生意蒸蒸日上,虽然利润微薄,但走上了自食其力的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