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域外网格”的景宁社会治理实践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法学会依托该县分布在全国的18个“域外网格”,发挥法治定纷止争及法学会会员作用,服务在外打工、创业的景宁人,参与社会治理,创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县一品”法学会工作模式。
一位84岁老人因病在浙江宁波一诊所就诊时死亡,引发医患纠纷。该诊所为浙江丽水景宁籍人员刘某创办。该信息迅速被“宁波网格”所掌握并向景宁畲族自治县委政法委报告。随后,景宁县委政法委、法学会迅速组织调解人员与“宁波网格”人员一起,用一周的时间将此纠纷成功调解。
“宁波网格”是景宁县在宁波设立的“域外网格”之一。这一独特的模式是景宁县社会治理的一个创新。景宁县法学会依托这个载体,发挥法治定纷止争及法学会会员作用,服务在外地务工、经商的景宁人,参与社会治理,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县一品”法学会工作路子。
“景宁探索‘域外网格’治理新模式,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升级版,让广大在外群众收获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景宁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法学会会长潘伟表示。
依托“域外网格”载体
激活法学会优势
“景宁县法学会按照省市法学会的要求,在创建‘一县一品’特色法学会时,重点放在了在外务工和经商的景宁人这一群体上。”景宁县法学会负责人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景宁有6.8万人长期在全国各地,但普遍文化程度低、法治意识淡薄,这既是社会治理的薄弱点,也是法治引导的空白点,县法学会对此应有所作为。
对此,景宁县法学会积极依托“域外网格”载体,激活法学会优势,强化法学法律服务的针对性。
“域外网格”是近两年来景宁县以驻外党支部和异地景宁商会为基础,在景宁人口相对集中的北京、杭州、四川、西安等地,建立了18个“域外网格”管理单位,组建网格员队伍,承担起平安综治、便民服务等五大类16项治理协助事项,以实现社会治理对在外景宁人的有效覆盖。景宁县法学会决定依托这18个“域外网格”,为在外地的景宁人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服务。
景宁县法学会组织法学会会员、法学法律工作者以及调解能手加入或配合“域外网格”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强化法治意识和法律手段运用,开展隐患排查、矛盾调处。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浙江云和县的网格员利用自己“乡音调解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积极参与外来人员登记、入户排查宣传、卡点值班值守、筹备捐助接收等工作。期间,组织人员寻找到一名走失的景宁籍痴呆老人;帮助水果店老板刘某某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为其挽回经济损失12万余元等。
在帮助调处浙江义乌一家酒店4名景宁籍合伙人股份纠纷后,景宁“义乌网格”网格员陈润森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一般矛盾网格内化解,疑难事件反馈县内流转处置,日常事项“域外网格”信息平台互动。
借势借力
提供服务清单
景宁县法学会专门吸纳了97名法学会成员,包括政法各单位的员额法官、检察官及司法行政干部,打造一对一的法律顾问团队,还吸纳了86名民间调解员。同时激发各商会优势,强化商会签约律师,服务在外景宁人。
在四川,有3000多景宁人以经营超市为主,规模已达1200多家。“四川网格”在了解这些景宁人的法律需求后及时反馈给景宁县。景宁县司法局组织由法学会会员组成的法律服务团,就超市存在的资金风险、劳动雇佣风险、供货采购风险和租赁合同风险等方面,围绕物业租赁、促销宣传、揽储、驻场商家结算、票据收回等法律风险,为超市开出了“法治体检单”,提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经营思路,构筑经营法律风险防火墙。
景宁县法学会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联系协调法学会成员单位设立服务清单,提供法律服务、就业培训等35项涉县外服务。
比如在景宁县法院,采取“无纸化办案模式”助推“域外网格”矛盾纠纷化解。
景宁人柳某2006年与彝族姑娘鲁某通过网络相识并登记结婚。但从2015年起,夫妻感情破裂分居。柳某通过“云南网格”得知景宁县人民法院有“移动微法院”,于今年2月向景宁法院起诉离婚。该案通过“移动微法院”立案受理。承办法官通过电话,引导身处云南的鲁某诉讼。移动微法院向双方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最终通过“云间”互联网庭审系统进行在线庭审,顺利达成调解协议,实现域外当事人足不出户在家就可以打完官司。
在景宁县人民检察院,该院检察长担任对接的“杭州网格”检察官小组长,通过新媒体宣传、走访调研等方式,向外出人口相对集中的域外网格提供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矛盾化解等服务。
“前年以来,检察院搭框架、铺路子,依托‘域外网格’为我们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在杭州棚户区改造拆迁过程中,检察院主动对接,为我们提供法律援助,维护了我们的合法利益。”杭州景宁商会专职副秘书长王跃进告诉本社记者。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
治理格局的新支点
现在,景宁县已构建了“3+X”域外网格事件会商处置平台,即一个“域外网格”配备一名网格长、一名网格指导员、一名专职网格员、若干名兼职网格员,原则上分别由商会会长、驻会党支部书记、商会秘书长担任,并吸纳法学会会员、法律工作者等参与其中组成兼职网格员队伍。
景宁县法学会负责人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域外网格”管理模式具备县内外随时随地沟通、线上随手随时反映、线下实时解决反馈、对个体诉求精准反应等特点,通过点对点实时互通,并建立一般事件和紧急事件处置机制,开展问题联处、风险预警。目前已形成“信息灵通、反应迅速、协同高效、处置有力”的紧急事件信息处理模式,切实提升了县外信访矛盾风险防范能力。
2018年5月19日,在天津创业的景宁籍王某等超市经营者,因当地商场在承租合同未到期强行清场腾空并拒绝赔偿,与商场方爆发冲突。
王某等在外景宁人认为当地警方偏向商场,在微信群内发材料求助,得到京津冀景宁籍创业人员响应,并准备行动。
景宁的“北京网格”联络员第一时间向景宁县委政法委报告,县委政法委、法学会立即与“天津网格”网格长取得联系并指导理性维权。
在景宁县内与县外网格多方联动下,景宁籍超市经营者权益受侵害事件引起当地重视。当地警方组织协调,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协议。从事件爆发到平息只用了7个小时。
“县内实时指导,我们现场引导,对在外老乡来说就是一颗定心丸。”景宁“天津网格”网格指导员鲍伟平告诉本社记者。
据景宁县法学会负责人介绍,近两年,域外网格总体平稳,基本实现了域外网格自行处置,未发生重大涉稳事件,彰显了法治维护稳定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
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到合法权益保障维护,从县外动态信息受理,到县内外联动处置,“域外网格”网聚在外景宁人,成为景宁推动在外群众融入县域社会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新支点。
“今年,县法学会继续推动‘域外网格’融入全县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入驻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人员成为法学会会员,解矛盾,破难题,着力形成法学会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域外网格’建设,探索推动‘景宁县域治理’向‘景宁人全域治理’转变,打响景宁法学品牌。”景宁县法学会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