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推行文明用餐的十条建议

  20世纪初,教育学家陶行知就在其建立的学校里要求学生学习使用公筷。但是百年之后,传统的围桌共食、私筷夹菜依然盛行。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后,推行公筷公勺的倡议曾一度进入公众视野。但由于缺少长效机制,这一倡议并未持续多久,随着非典疫情结束就很少被提及。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唤起人们对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普遍关注之际,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可以通过倡导用餐文明、用好经济激励措施、制定颁行《北京市公筷公勺使用条例》等发挥首都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用餐方式,助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表明,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唾液是最主要的疾病传播途径之一;实验也显示,使用“公筷”和“非公筷”菌落数量最大相差250倍。当前,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形成日常性、常态化工作格局情况下,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对文明用餐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们应当秉持与时俱进的态度,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传统饮食文化包括筷箸文化,通过倡导用餐文明、用好经济激励措施、制定颁行《北京市公筷公勺使用条例》,进一步减少因使用私筷导致疾病感染传播的可能性,筑牢公共安全卫生安全防线,助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阻击战,并发挥首都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用餐方式。

  推行文明用餐中遇到的难题

  我国的餐桌文化大多以共餐制为主,这就使得各类疾病的感染及传播风险增加。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和接触,不使用公筷就为病毒提供了传播机会。20世纪初,剑桥大学毕业归国的医学博士伍连德曾提倡“卫生式餐台”(转盘餐桌),教育学家陶行知也曾在其建立的学校里要求学生使用公筷。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后,推行公筷公勺的倡议一度进入公众视野,但并未有效实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使用公筷意识不强、文明用餐意识不足、有效标准规范阙如。

  (一)使用公筷意识不强

  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围桌共食、私筷私勺”的就餐方式影响,不少人对公筷存在抵触情绪。具体而言:一是因为有人有时为了表示热情、友好和慷慨,会有使用自己的筷子为客人夹菜的现象,不然则显得疏远提防他人;二是有人觉得使用公筷并非必要,两双筷子换来换去也比较麻烦,缺乏使用公筷的意识,即使有了公筷也成了摆设;三是部分有使用公筷意识的人,可能由于餐饮企业未提供公筷或提供的餐具相似,使用过程中无法辨别公筷,最终使得公筷形同虚设;最后,公众对健康防范知识的缺乏、对公共卫生的不重视也是公筷没有得到长期使用的一个原因。

  (二)文明用餐意识不足

  文明用餐包括寻找合适饭店、排队等位、点菜下单、邻座距离、静默用餐、文明买单等一系列活动。不同活动有不同的文明要求。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用餐文明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是排队等座造成人员聚集,部分人气较高的“网红”餐饮企业排队等候时间可能过长,容易造成感染;二是餐厅用餐时众声喧哗,容易飞沫传播;三是部分餐饮企业为了经营业绩,餐桌比较密集,人与人之间不能保持安全距离。

  (三)有效标准规范阙如

  众所周知,文明用餐对用餐者的健康和安全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但是使用公筷、保持用餐距离、对顾客优惠等都涉及工作量及成本开支问题,如何有效激励餐饮企业和消费者支持使用公筷等文明行为,尚缺少有效的行为标准规范,特别是对部分不使用公筷的消费者和餐饮企业缺少督查、考核、惩戒,造成餐饮企业和消费者推行文明用餐动力不足。6月1日正式施行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第24条倡议为“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但是该条例并没有就如何推进分餐制、如何促进公筷公勺使用、相关责任与法律后果等做出规定,缺乏约束力。

  推进用餐文明的十条建议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使用筷子进餐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并发扬传统饮食文化包括筷箸文化,我们需秉持与时俱进的态度既进行批判性继承,又进行继承式创新。比如2003年非典疫情后,香港推行“公筷公羹推广计划”,目前大人和小孩都有良好的公筷意识;新加坡也曾大力提倡使用公筷公勺,餐馆餐桌上也时常放有警示牌,现在使用公筷公勺成为习惯;日本人的分餐习惯则从小就培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江苏泰州、浙江温州、甘肃兰州等地方纷纷运用法治方式推广公筷公勺使用,出台“公筷公勺使用规范”,对公筷公勺的制作、配置、使用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明确推广公筷公勺取得实效的有效监督措施。

  当前可以抓住此次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契机,结合落实北京市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大力、广泛地推行公筷公勺的使用,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就餐秩序和健康的就餐方式。现提如下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加强健康教育

  公筷公勺的使用已经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是防范“病从口出”的一项有效措施。推行使用公筷公勺,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提高公共卫生意识,形成公众意识才能切实改变。当前应重点宣传“公筷用餐不仅表现一个人的素养,更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公筷使用要从孩子抓起”的新理念,强调公筷用餐具有的疾病传染预防作用和社会文明表征意义。可通过媒体进行宣传,例如广告牌、微信公众号推文、倡议视频等,让公众知晓使用公筷公勺的必要性,明白不使用公筷公勺的安全隐患,从而主动改变之前的意识及习惯,让公筷公勺的使用成为一种文明,有效长效地落实公筷公勺的使用。

  (二)倡扬等座文明

  倡扬等座文明,特殊群体优先。很多店面因为菜肴风味或服务备受追捧,餐厅又无法同时容纳争相就餐的顾客,于是就出现了排长队等候就餐的现象。对于成年人而言,动辄一两个小时的候餐时间或许可以忍耐,但对于一些儿童、孕妇、老年人而言则并非易事。建议饭店对老弱病残幼等特殊群体予以优待,让携带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家庭、孕妇用餐家庭以及65岁以上老人家庭优先用餐。并且,实行就餐人数透明,餐饮企业通过微信公众号或App显示餐饮企业内部的满员率,让消费者自主选择是否前往,缓解部分餐饮企业门口因等位人数过多而造成的人员聚集。

  (三)推行便捷点餐

  鼓励餐饮企业尽量使用Ipad或微信小程序等工具自主下单点菜,并设立备注留言板块,方便消费者书写自己的特殊需求。在满足不同个体的饮食习惯前提下,尽量减少服务员与用餐者之间的接触。有条件的餐饮企业可尝试推广使用智能机器人替代部分服务员,进一步减少人员接触。

  (四)提倡用餐文明

  顾客自觉维护良好的就餐环境,不大声喧哗。疾病的传播很多时候都是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一种传染病常见的传播途径,而飞沫传播大多发生于打喷嚏、咳嗽、说话的时候。吃饭期间,如果大声说话,病毒很有可能通过飞沫传播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进而出现感染。因此,应倡导大家文明就餐,在就餐过程中轻声交谈,自觉维护良好的就餐环境。

  (五)保持用餐距离

  桌与桌之间,特别是大桌与大桌之间应设立隔离屏障,减少彼此感染的机会;同桌的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尽量减少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六)普及线上结账

  鼓励餐饮企业使用线上自助方式进行结账,一是节约时间,二是减少结账期间发生人员聚集,尽量减少实践中的用餐者“抢着”买单聚集现象。

  (七)鼓励自带餐具

  倡导消费者自行携带餐具,餐饮企业给予相应就餐费用的减免。可以通过发放优惠券、优惠账单、赠送菜品等多种方式,让消费者自行选择,以鼓励消费者自带餐具,尽量减少交叉感染机会。

  (八)奖励先进企业

  建议各餐饮企业提供区别于普通餐具、具有特殊样式或者高度辨识度的筷箸作为公筷,帮助用餐群体自行养成使用公筷的就餐习惯。同时,让餐饮企业积极承担推行公筷公勺的责任,可在墙壁及座位上张贴提示语,营造文明用餐的氛围,时刻提醒用餐者使用公筷公勺。

  政府相关部门应对餐饮企业进行定期检查评估,把公筷公勺使用纳入餐饮饭店行业各类先进评选标准之中。对于防控流行疾病举措落实到位的餐饮企业,对体温检测持之以恒、公筷配置到位、定时清洁消毒、全月或全年无感染者等业绩突出餐饮企业进行星级评定,并给予适当减免税优惠,以调动更多餐饮企业主动抓实抓细防控措施。减免税优惠可根据餐饮企业上一年度总纳税额的比例适当减免。

  (九)惩戒不良行为

  消费者可以就餐饮企业的不利于减少流行疾病传播的行为进行举报,例如未使用公筷、不正确佩戴口罩、消毒不及时等行为,一经查实,可对不按要求提供公筷公勺、不设置相关提示内容的餐饮酒店进行曝光,举报者可获得一定的现金奖励或免单奖励。现金奖励可以通过政府专门设立“用餐文明基金”支付;免单奖励则作为对企业管控不严格的惩戒措施,由餐饮企业承担。

  (十)出台标准规范

  当前利用疫情常态化防控契机,以提倡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保护民众健康为中心,抓紧制定并颁布《北京市公筷公勺使用条例》,对推广公筷使用的基本理念、推进原则、用餐文明基金预算、违规惩戒等进行规范,通过制度调动餐饮企业、消费者等主动防控疫情的积极性,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