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延哲:5G技术会给个人信息安全带来新挑战,也会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5G时代,万物互联,但是也引发了人们对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担忧。对此,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息安全研究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表示,5G技术弥补了上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一些缺陷,可以减少非必要个人信息的传输或存储,从而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



  去年10月31日,在2019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工信部宣布:我国5G商用正式启动。当日,三大运营商公布了5G商用套餐,套餐于11月1日上线。

  5G时代,万物互联,但是也引发了人们对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担忧。5G时代人们的个人信息安全会有哪些威胁?又该如何应对?

  近日,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息安全研究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重点介绍了5G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风险,以及如何加强法律规制、个人如何应对等相关问题。


  5G会与其他技术结合

  带来新挑战


  记者:当下,不少学者对5G时代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表示了担忧。您认为,5G技术会对个人信息安全带来挑战吗?

  何延哲:确实会带来一些挑战,从5G技术特点看,移动网络的峰值速率、用户体验速率、移动性、时延、连接密度、流量密度等维度会有显著提升。

  而5G的广泛使用,会让接入移动网络的设备种类、数量等大幅度提升,同时,这些设备可能收集的个人信息数量、范围也会大幅度增加,这其实就对收集数据的终端设备、处理数据的系统平台等数据保护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数据泄露、篡改、丢失、滥用等造成的危害就会更严重。

  可以预测的是,5G技术会与其他技术、应用模式等广泛结合,带来一次创新的爆发式增长过程。但是,新事物的诞生,往往会伴随着产生一些新的风险。比如,5G与AR/VR结合后,AR/VR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必然伴随着收集更多的个人信息,甚至是涉及个人生物识别、生理、情绪等方面的数据,这些信息比一般的个人信息更加敏感,一旦滥用将严重危害个人。再比如,车联网环境下,为了迎合远程或无人驾驶的需要,一方面驾驶人的个人信息会被全面收集并分析,车辆周围环境数据的采集过程中还可能涉及他人的个人信息。以上这些都是5G技术与其他场景结合后带来的一些新的风险点。

  记者:其中最突出的风险有哪些?

  答:结合5G给社会带来的变化,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值得高度重视:

  一是使用数据刻画个人行为的现象会更加突出,甚至无法逃避。据预测,5G推广后,可能会有数以百亿计的各类智能终端、传感器会收集个人的行踪轨迹、浏览习惯、消费记录等等,而最终用户所有看到的内容都可能是大数据想让你看到的,这势必会影响到个人的判断,甚至导致被大数据所歧视,而这些将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是5G网络必定成为人与人、系统与系统互联互通的最主要渠道,对其的依赖性也将不断增加。5G也将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而越重要,其面临的安全威胁也将越大,会被各个层面的恶意组织和人员所觊觎。如何在安全方面考虑周全,措施到位,是5G网络平稳运行、造福社会的前提和保障。


  将带来更多解决方案


  记者:5G时代,相关技术在带来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同时,能否用于增强个人信息保护?

  何延哲:5G技术从其原理上,弥补了上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一些缺陷,比如,基于5G网络切片技术的网络隔离、独立传输等属性,可以很好适应敏感的个人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特别需求。此外,5G技术的高性能表现,可以更好地结合边缘计算方式,减少非必要个人信息的传输或存储,从而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因此,5G技术虽然带来了一些挑战,但同时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可以应用其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

  记者:目前,国内关于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相关的法规条例、技术标准、行业规范等较多,您认为这些原则和要求在5G时代是否可以适用?

  何延哲:确实,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立法立规、标准制定等工作,针对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执法监管活动也非常频繁,相信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常态化的治理机制也将逐步建立。

  就当下已有的基础来看,在面对5G时代信息安全问题上,现行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中的一些原则和要求完全可以适用。只不过对于5G时代出现的具体问题,还需要持续跟踪,及时研究,进一步出台相关指导文件和相关指引,推动法律法规的落地和相关标准的实施,更好地指导5G技术的安全性不断得以加强和完善。


  既需要明确法律法规,

  也需要用户参与治理


  记者:您认为,要解决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最重要的应该是用户参与治理,还是需要明确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制,或是其他方面?

  何延哲: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既需要明确法律法规,也需要用户参与治理。

  首先,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全面依法治网的前提,重要性不言而喻,法律法规的红线不可逾越,这也是压实企业责任,形成长效机制的最有力措施之一。

  其次,我们重点谈一下用户参与治理。我国拥有近9亿网民,其中很多网民每天超过四五个小时都在网上度过,可以说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网络,这样一个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网络世界,可以说与每位网民息息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管行动,无论如何都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当新问题出现时,网民作为参与者、经历者如果能发挥好观察员、监督员等角色,也可能会将问题化于无形,风险提前得到规避。

  记者:作为用户个人,应该如何去应对5G时代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何延哲:对于用户来讲,首先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防范技能永远是保护自己免受侵害的最好方式,在5G时代也是如此。面对5G时代收集个人信息场景的增加,需要识别和判断哪些个人信息是必须提供的,哪些属于不合理的强制索要等等,这样才可以避免把个人信息交到不规范的运营者手里。其次,还可以对一些涉嫌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扮演社会监督的一分子,这样将有助于及时发现风险、排除风险,推动整个生态提升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这些最终都是有利于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举措。

  记者:用户担心个人信息泄露,很大程度上还是担心个人信息的商用,您认为当下应该如何进一步规范商业企业对个人信息数据的保护和利用?

  何延哲:首先,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完善,对个人信息保护和利用的探讨越发细致、深入,规则的明确将为以后的商业化利用提供导向;其次,执法监管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对于一些涉嫌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的判定细则也日益成熟,对于商用过程中的不合法不合规行为将有更强的威慑力。此外,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讲,以前“跑马圈地”“野蛮生长”的模式也越来越无法适应当下的市场环境。因此,基于个人信息的合理创新、合规使用也将逐步成为日后探索的一大方向。这些都将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商业企业对个人信息数据的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