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防蓝光眼镜需“双管齐下”

疫情期间,不少学校选择网课的方式让学生在家学习。家长普遍担心,长时间上网课,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视力。不少商家趁机打着“防蓝光”“防辐射”“防近视”等口号推出防蓝光眼镜,声称该类眼镜可有效保护视力。

近年来,随着商家不遗余力的宣传,“防蓝光”的概念可以说是深入人心。患有近视的人在配眼镜时基本都会选带防蓝光功能的镜片,不近视的也会买一副防蓝光的平光镜当作“护眼神器”。市场上,防蓝光眼镜可谓五花八门,便宜的几十元就能买到,贵的价格可达上万元,令人眼花缭乱。

在商家的口中,蓝光被描绘得十分可怕,同时,防蓝光眼镜则被吹嘘得神乎其神。

“防蓝光”究竟是护盾还是噱头,不仅事关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更关系到公众的健康权益。规范防蓝光眼镜行业发展,需要从消费观念和流通环节双管齐下。首先,加大科普力度,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理性消费。5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专家明确表示防蓝光和视疲劳与近视防控没有直接关系,质检合格的电子产品都已过滤有害的短波蓝光,没有必要加装防蓝光设备。对于家长来说,还是应指导和监督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养成良好用眼习惯,而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所谓“护眼神器”上。

其次,加强市场监管,引导企业规范生产,诚信经营。《蓝光防护膜的光健康与光安全应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今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终结防蓝光眼镜缺乏标准的尴尬。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新国标的落实,推动防蓝光眼镜行业洗牌,形成良币驱逐劣币效应。同时,针对市场上防蓝光眼镜产品开展比较试验,及时发布警示提示,为消费选择提供权威参考,增强消费者识真辨假和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