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蛟河市探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本报讯(□刘兆辉) 近年来,吉林省蛟河市积极探索推进“六六议事堂”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打造百姓“说事”的指挥部和调解处理中心,力争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矛盾纠纷不上交。2019年,蛟河市已有34个村实行了“六六议事堂”工作模式,2020年将在全市286个村(社区)全面铺开。

 

“等着看”到“现场办”

在村级综治中心设立“六六议事堂”,每月的6日、16日、26日上午定为“百姓议事日”,由各村书记主持,由熟悉法律政策的乡镇党员干部、派驻法官、检察官、包联律师、派出所民辅警、司法所(调委会)人员、民政助理等组成“议事团”,按需“组合”或“一对一”地听村民“说事”、与村民共同“议事”“解事”,跟村民讲法说理、分析症结、调处矛盾,一般事项现场办事、疑难问题带回办。同时,在村(社区)深入挖掘乡贤人士等,成立乡贤参事理事会、巾帼理事会等社会组织,组建速裁巡回团队,建立“一乡一调解室”,以“六六议事堂”为平台,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解。

 

“六环节”到“六解决”

“六六议事堂”工作机制主要包括6个环节:干部事前问事,村(社区)干部每周走访一次居民、召开一次座谈会,向群众征询意见,及时研究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村民实情说事,在“议事日”,党员干部、职能部门和法律、乡贤人士等在村“六六议事堂”接待群众、共同议事,同时设立“议事”电话和意见箱,方便村(居)民随时随地表达利益诉求;集中协商议事,“六六议事堂”建立议事首问制、内容登记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对村民“议事”情况及时登记,“议事团”党员干部区分不同情况对“议”出来的问题分类办理;及时跟踪办事,落实专门责任人全程跟踪办理进度,及时反馈结果;定期参事评事,每季度末的“议事日”统一定为“评事日”,对办理结果进行反馈和评议;回访督促查事,村“两委”定期对办结事项回访,了解是否有新的意见和要求,防止问题反弹。

“六个环节”继而推动矛盾纠纷“六解决”:一是村(社区)调委会随时就地解决,二是村(社区)级矛盾自行研究解决,三是乡镇街区组织协商解决,四是职能部门集中共同解决,五是涉法案件走司法程序解决,六是复杂案件走信访程序解决。

 

“独角戏”到“大合唱”

该市印发了《关于在部分乡镇街、村开展践行“枫桥经验”、建设平安乡村“666基层治理模式”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在全市推行“六六议事堂”百姓说事议事机制的实施意见》,推进“六六议事堂”制度落实,有效激发“六六议事堂”活力。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部门联动、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压实各职能部门“问事”“解事”“办事”责任,多部门联合联动,公共法律服务参与,共同闻民声、解民忧、议村务、促发展。以三级综治中心为支撑,以平安建设为目标,依靠群众工作优势优化基层治理模式。以部门联动为核心,政法委负责全市“六六议事堂”平台机制建设的牵头抓总工作;市司法局负责牵头实施日常镇村两级“六六议事堂”的建立、组织、协调工作;市公安局负责推进“六字工作法”开展“枫桥式”派出所创建活动;市法院负责实施“法官派驻六服务”工作机制;市检察院负责落实检察官派驻制度等“六项举措”;信访局推行“3+3”信访运行模式;其他部门主动“下沉”服务,所有部门发挥联动效应,形成合力消除矛盾纠纷。以自治为基础,基层组织充分收集“百姓说事点”信息,广聚民心民力;以法治为保障,法律、行政和社会资源得到整合和固化,合力化解基层纠纷;以德治为支撑,“和合”氛围引导价值方向,培育文明和谐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