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夏日公园疫情防控的建议
当前国内多地根据疫情防控情况调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成为必然的同时,如何根据各场所的疫情防控难点制定防控措施成为提高常态化防控精准性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人们逐渐走出户外,公园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压力也逐渐加大。夏日临近,气温升高,市民户外活动需求大幅增加的同时,疫情防护与科学防暑降温、防止蚊虫侵害引发疫情传播均是公园疫情防控亟待处理的难题。对此,各类公园实施精细化管理、科学精准地采取措施应对市民们的不同需求,势在必行。
一、疫情下市民对公园的需求
经过此次疫情,市民对长途旅游、室内场馆运动等活动的选择偏好降低,而对公园户外休闲、锻炼活动的需求增长迅速。具体表现为:
1.疫情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性增加了人们对身体的重视,各年龄层的人们都普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开始从生活方式着手,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增强自身身体免疫力,对抗疫情威胁。这使得人们对日常锻炼活动的量和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前几个月居家活动,人们对在开放空间进行锻炼、人际交往的需求被压抑,迫切需要释放,公园提供了体育锻炼需要的场地和设施等条件,又能保证空间上的距离,是对这一需求予以满足的首选场所。
2.疫情防控的复杂性和常态化,引发人们休闲活动方式的改变。路途短、卫生服务和消毒环境配套措施合理的市内游、周边游将更多成为人们的选择,尤其对于有老人、小孩、孕妇的家庭,市内和近郊以及小区周边的公园更能满足上述需要,是具有优势的选择。
3.夏日来临,天亮早、天黑晚,市民进行户外活动的意愿进一步增强,而居民小区空间有限、车辆众多,在空气质量、交通安全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便,也是促使市民选择到各类公园进行户外活动的因素。
二、公园目前存在
多种不能满足市民需求的困难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大量公园建设工作,使得各类公园在数量和服务质量方面都有很大提升。但市民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公园的质量、服务水平、环境、功能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疫情常态化防控和夏日来临,增加了市民对公园服务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对公园客观条件的要求,使公园不得不面对很多此前未有过的新问题。目前,各类公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能满足市民需求的困难,主要表现为:
1.急救措施方面
(1)中暑人员的急救
公园游览人数增多和对疫情的担忧,使得人们即使在户外活动也不敢轻易摘口罩,但高温天气下佩戴口罩运动会增加中暑风险,因此公园必须对中暑人员的急救预先做好方案。对公园来说,对中暑人员实施急救除了需要快速准确识别是否是新冠肺炎,还需要注意控制可能的影响范围,避免引发市民对疫情的紧张和恐慌。这对公园的急救能力和防控水平都是极大的挑战。
(2)突发健康问题人员的急救
此前几个月的家居生活让市民的运动量大幅减少,当下进入公园进行体育锻炼,发生突发事件的概率增加。从近期有市民佩戴N95口罩跑步引发的“猝死”、心肺损伤的报道来看,佩戴口罩剧烈运动是造成很多突发健康问题的原因。这使得公园在对游人进行巡查、引导和急救方面要更为细致、科学,不能仅仅以提醒佩戴口罩作为措施,增加了公园的工作难度。
2.游园人数疏导方面
为了防止人群聚集,公园必须对入园人数进行管控,对此,需要公园采取各种措施实时控制游园人数,针对不同程度的客流高峰制定有效措施,既要满足市民游园需求又要防止出现人员过多聚集、引发疫情传播风险。这使得公园必须增加安保力量、监控力量,在公园出入口、停车场、人群易集中地段设置人员值守、巡逻,公园日常维护工作难度加大。
3.公园环境消毒杀菌方面
疫情防控使得人们需要佩戴口罩,也需要更加频繁地洗手、使用消毒用品,增加了公园在垃圾分类、洗手间消毒方面的困难。游园人群中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的存在,是公园疫情防控必须考虑的问题,但在制止措施方面力度有限。关于蚊虫灭杀问题,目前疫情防治中对蚊虫叮咬与疫情传播的关系尚没有明确结论,有效进行驱虫、灭虫活动也是公园疫情防控中的困难。
4.公园功能完善方面
随着更多市民选择公园休闲,不同人群的需求是不同的,公园的功能完善必须被提上日程,否则容易引发矛盾冲突。以往夏日市民进行纳凉、骑行等活动多,如今因为疫情受到限制,但人们仍有选择在公园进行这类活动的需求,对此,仅靠发布“一刀切”的禁令,不仅难以保证效果,还需要投入更多管理力量。同时也容易引发市民不满,如何引导疏解和管控此类需求,亦是公园管理需要面对的难题。
三、公园夏日疫情
防控精细化施策的意义
考虑到复工复产之后人们的休闲需求增长与文旅产业发展等的实际需要,尽管市民对公园休闲的需求与公园疫情防控中的困难并存,在炎夏来临之际考虑更加精细的公园疫情防控措施意义重大:
1.有利于满足市民休闲需求,促进城市健康。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震撼的同时也产生了长远的影响。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城市需要提供充分的休闲机会,让人们在和病毒长期共存的状态下得到缓解和释放市民焦虑情绪,帮助市民将生活最大程度复归正常。相比其他季节,一方面夏日天气炎热,人们户外避暑、纳凉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气温升高,容易导致人们产生焦躁、不安情绪,如何通过公园实施精细的疫情防控措施,提供轻松的环境给予市民充分的休闲机会,有助于夏日城市健康。
2.助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增进市民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马拉松等活动的推广,市民的运动热情持续高涨,而疫情防控需要的社交距离、个人防护,对这些活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打击。新冠肺炎病毒的持续存在,将持久威胁市民健康,对此,公园提供精细化防控措施,助力市民开展更多类型的全民健身活动,既有利于市民健康水平的提升,提高应对疫情的免疫力,也能够促进更多全民健身活动获得普及推广,实现健身活动的多样性。
3.推进休闲旅游等产业的恢复,有助于探索疫情下文旅产业的发展创新。尽管市民的公园休闲活动受到公园场地、规模和设施的限制,但它也提供了文旅产业深入挖掘本地公园休闲旅游的需求和潜力的机会,为商业模式和服务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
四、对夏日公园疫情防控的建议
随着《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明电〔2020〕14号)的发布,公园作为重要的公共场所,在充分考虑夏日疫情防控困难的前提下,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以利于公园更加有序开放:
1.细化公园管理各项限制性规定,为公园疫情防控措施提供法律保障,以便在执行中得到落实。
公园管理中制定了较多限制性规定,但执行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多在于这些限制性规定不够明晰,公园管理过程中简单化处理导致操作性差。例如,近期北京许多公园都出于安全考虑,禁止携带各类车辆入园,其依据的是《北京市公园条例》“第四十三条 除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使用的手摇、手推轮椅车和儿童车外,其他车辆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公园。”该条的制定目的,显然不是将儿童在公园进行适当的骑行活动排斥于公园以外,但由于儿童车的种类各公园认定标准并不统一,导致实际操作中有的公园无论童车大小一概不许入园,为儿童到公园游玩造成极大不便。鉴于当前各类室内场馆关闭、居民小区活动场地狭窄,公园是满足儿童户外活动需求的重要场地,笔者认为,应采取区别施策的方法进行疏散引导,真正实现精准防控的同时理性对待人们的正常生活需求,而不是简单适用“一刀切”的规定。从操作性来说,由于骑行车辆种类繁多,如果各公园发布的携带儿童自行车限制对此予以细化明示,在车辆种类、尺寸大小方面做出规定,甚至配以图示,既方便防控人员执行,也便于儿童家长对照,减少因理解差异引发不必要的争执,更有利于公园构建和谐的休闲氛围。事实上,这样的细化也符合该《条例》“第四十条公园可以为婴幼儿、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儿童车、轮椅车等游览代步工具”的精神,还避免了公园疫情防控阶段提供游览代步工具需要增加的消毒、维护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2.加大资金支持,完善公园设施,增加公园巡查人员,满足疫情防控需要的人力和物资条件。针对夏日市民游园需求大、高温易中暑等特点,考虑增加可以降低温度、提供阴凉的措施。公园设施的完善主要包括体育运动设施、安全设施、卫生设施、应急救助设施等。其中体育运动设施和应急救助设施的增设尤为必要:第一,需从市民的体育锻炼需求出发,对公园活动场地进行科学划分,因地制宜增加各类运动场地设施,满足市民多样的健身需求,客观上也能达到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多种运动的效果。第二,增设应急救助设施,及时对运动中的突发事件以及游览中的中暑等情况实施救助。根据公园场地大小,在园内合理设置多个休息、救助场地。考虑到夏日炎热人体对于水分的需要,建议公园增设直饮水装置或增加饮料补给机器,方便游人获取。第三,增加对公园清晨和夜间的监控设施和人员配备,防止发生安全问题。第四,加大灭蚊除虫工作力度,严密关注疫情传播与蚊虫叮咬的研究进展,向专业机构寻求支持,及时调整相关措施。第五,对巡查人员进行佩戴口罩相关知识的教育,结合公园内的宣传材料,引导游人在园内科学佩戴口罩,减少因戴口罩引发的各类健康事件。
3.科学利用大数据手段,实施游客密度监测,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以便实施精细的分时段、分区域游客引导措施,防止人员聚集。目前许多公园已经实施预约游览制,游人凭预约码、健康码入园,但这一方式适用的对象仍有局限,对于不会使用这些科技手段的老人、残障人士,公园还有必要结合窗口服务为他们提供方便,也减少人员聚集可能。
4.做好疫情防控与文化休闲、体育事业的宣传。在人们游园休闲的同时进行文化休闲、体育事业的宣传,有利于提振市民精神,增强对未来的希望和战胜疫情的信心,因此公园有必要利用并开发各种宣传工具。同时,疫情防控工作一刻不能松懈,除了在醒目位置张贴海报、告示,公园还可以充分利用包括手机扫码收听、收看和视频滚动播放等各种科技手段对游客进行提醒,加大对健康生活方式、个人卫生防护知识的宣传,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保持。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科研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