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界红代表:民族医药走向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歇

  履职两年来,全国人大代表邢界红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蒙古族的文化遗产。她说:“让蒙药走出内蒙古大草原,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这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努力的一个方向。”


  “民族医药对疾病的认知方法和治疗理念顺应了当今时代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变革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2018年当选的专业技术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蒙药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理事邢界红,每年都为民族医药发展建言献策。

  持续建言民族医药发展

  邢界红大学期间主修药学,毕业后在内蒙古通辽制药厂工作,主要负责技术与车间管理工作。在她看来,基层工作虽然辛苦,但却是宝贵的财富。

  2002年,邢界红来到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因为工作突出很快被提拔为研发主任,随后担任药品质量负责人、生产负责人,2017年底担任研发总工程师……多年来,岗位在变,但她对民族医药发展、蒙药走向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歇。

  在她眼中,药品生产及质量控制技术是不断更新的。学习是永恒的课题,邢界红不仅自己学,更会鼓励身边人去学,并把自己所学、所懂传递给同行及同事。她这种刻苦钻研、永不停歇的劲头也给企业员工树立了榜样。

  2018年,邢界红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会议期间,她提出关于“加强蒙医药现代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政策支持”的建议,此建议引起了相关部门重视,国家相关部委给予了答复。

  “这些建议对加快民族药业的发展至关重要。”2019年3月,邢界红参加全国两会期间又提出了关于民族医药发展、民族教育、地区环境保护等5个建议。

  2019年4月23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证券法修订草案、药品管理法修订草案、疫苗管理法草案。列席会议的邢界红提出了关于国家建立统一的药品追溯体系、简化药品生产技术工艺变更审批程序、调整对劣药的处罚额度等建议。

  “这些建议在2019年8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均有所体现。”她说。

  在邢界红看来,药品是特殊商品,是治病救人、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产品。因此,加强药品全过程的监管,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完善政府监管等措施都是必要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投入到抗疫工作中,第一时间编写了“蒙成药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参考用药”材料推荐给相关蒙医药专家,还组织所在公司向抗疫一线的党员干部、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等捐献价值100万元的抗疫药品。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她利用各种机会,到蒙药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蒙医医院、大中专院校等地方调研,听取基层一线的声音,完善自己的建议,提出鼓励和支持民族医药进行二次开发、增设蒙药学博士点、增加蒙医药博士学位人才培养规模等建议。

  邢界红说:“作为人民选出的代表,就要发挥好党和群众之间的纽带作用,履行好代表的使命。”

  民族药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民族医药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理论诊疗用药特色,在维护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健康、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邢界红表示,我国少数民族地域辽阔,群众以当地的植物、动物、矿物为自然药物,通过对当地药物的深刻认识和有效利用,创造了与当地生产、生活相适应的行医方式。

  “目前,全国的蒙医医院有80多所,内蒙古自治区各级综合医院都设有蒙医科室,8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为患者提供蒙医药服务,蒙医药工作人员1.7万余人,每年接受蒙医药服务的患者有近100万人次。”邢界红介绍。

  令她自豪的是,近几年来,蒙医药的研究使用在国际上得到了关注,一些东欧国家相继建起蒙医药研究机构。蒙古国、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都成立了蒙医医院;波兰、日本、韩国、美国、英国、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曾多次派学者、专家到内蒙古访问考察,试图从蒙医药中找到当今世界疑难病症的解决方法。

  但邢界红也指出,目前民族药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保目录的产品数量均较少,既不能满足民族药品在民族地区充分使用,更不能满足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和使用。

  为此,她建议国家在遴选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医保药物时,充分考虑民族药品的具体情况,给予民族药单独留有一定比例的名额,把长期在使用、证明疗效确切的民族药品纳入进来。

  “将民族药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保目录有利于促进民族药业的发展,提高民族医药市场份额,增加农民收入。”邢界红强调。

  她还建议,国家考虑民族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以及各民族药治疗优势病种的具体情况,在审评民族药品进入国家基本药物及国家医保目录时,由民族医药专家组成主要评审专家队伍,这更有利于遴选出安全、有效、价廉的民族药产品。

  加强蒙医药博士人才培养

  目前,全国各级蒙医医院共有80多所,蒙医药专业人员1.7万余人,地处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市是国家蒙医药传承与创新的重镇,被誉为“中国蒙医药之都”。位于通辽市的内蒙古民族大学依托地缘和民族优势,在推动蒙医药发展和蒙医药学高层次学位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蒙医药学科而言,博士学位人才培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邢界红指出,目前只有蒙医学博士教育,尚无蒙药学博士学位点,存在着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小、博士点地区分布不合理等情况,特别是部分博士学位需要去国外学校申请等突出问题。

  按计划,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开展新一轮新增学位授权单位申报工作。因此她建议,加强蒙医药博士人才培养。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增设蒙药学博士点,一方面优化学科结构,填补国家蒙药学博士点的空白;另一方面推动蒙医药走向世界,从根本上扭转我国蒙药人才需要到蒙古国申请博士的局面,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同时,邢界红建议,继续施行对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照顾政策,尤其在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重点向西部高校和民族高校倾斜,适当降低评审标准。通过逐步提升西部和民族高校学科层次,提升其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以优化结构布局、均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

  履职代表两年来,邢界红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蒙古民族的文化遗产。“让蒙药走出内蒙古大草原,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这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努力的一个方向。”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