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代表:做好衔接帮扶,为“解戒”人员卸掉吸毒包袱

  强制隔离戒毒所和社区之间的衔接不顺畅、不到位、甚至缺位,戒毒人员家庭关系不和谐,戒毒人员身体、心理素质不强等成为戒毒人员顺利再社会化的“拦路虎”。全国人大代表王涛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降低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复吸率,构建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良好畅通的衔接帮扶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作为全国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唯一的基层代表,王涛每年两会的议案和建议中,无法绕开的话题之一,就是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简称解戒)人员。

  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三水强制隔离戒毒所(简称省三水所)政治部主任王涛带来一份关于完善解戒人员衔接帮扶工作的建议。

  这已经是王涛在全国两会上第二次对解戒人员融入社会以及衔接帮扶问题提出建议。

  近年来,针对解戒人员,他和干警们一直坚持开展延伸服务,关注戒毒人员融入社会的后续管理,对回归社会的戒毒人员进行跟踪回访。

  “戒毒工作是否真的彻底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社会对戒毒人员融入社会后的态度和戒毒人员的周边环境。”王涛说。


  降低解戒人员复吸率

  

  2019年6月17日,国家禁毒办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并发布《2018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报告显示,得益于近年来开展的大规模的缉毒执法行动,我国现有吸毒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首次出现下降;虽然吸毒人数总体下降,但解戒人员复吸率居高不下,禁毒工作依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王涛告诉记者,从专业角度讲,如何降低解戒人员复吸率,一般来说,有两个方法。一是控增量,即控制增加新吸毒人员数量;二是减存量,让已有解戒人员持续保持操守不复吸。在控增量方面,通过强有力的扫毒缉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减存量方面则效果甚微,吸毒人员难以把在强制隔离戒毒所中养成的习惯和行为顺利过渡到现实生活中去,导致他们往往一旦步出了戒毒所的大门,则意味着开启了新一阶段的吸毒轮回。

  在调研中,王涛注意到,强制隔离戒毒所和社区之间的衔接不顺畅、不到位、甚至缺位,戒毒人员家庭关系不和谐,戒毒人员身体、心理素质不强等成为戒毒人员顺利再社会化的“拦路虎”。

  尤其是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衔接帮扶工作中,主体模糊,构成人员多是非专业专职人员。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是由街道抽调人组成,各个镇街抽调的人员结构不同;再如,戒毒是项科学系统的工作,需要专业的人员,需要有强烈责任心的工作人员,非专业专职人员显然不能满足该条件。

  社会帮扶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没有消除歧视,戒毒人员被标签化,回归社会后,背着“吸毒”的包袱,步履维艰。二是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要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一样接受教育等,肯定要承受、经历更多,而在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政策缺位,导致戒毒人员失业失学,从而衍生其他问题如复吸、犯罪等。三是家庭关系缺失。“调查发现,社区在针对解戒人员回归家庭融入正常生活环节遭遇瓶颈,主要是吸毒者家庭关系不稳固、缺少基本支持包括心理支持,这是巩固戒毒效果的最后一公里。”王涛说。

  鉴于此,王涛建议,完善解戒人员衔接帮扶工作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禁毒法制定关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条例细则,把社区戒毒部门化、专职化、专业化;二是成立禁毒戒毒宣讲团队,助力消除社会关于吸毒人员的片面认知,深入普及禁毒戒毒知识,消除社会歧视;三是出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再就业、再教育相关的政策,可以考虑就业退税、财政拨付教育专项经费等形式大力推动就业和教育帮扶计划;四是推动解戒人员动态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加强解戒人员的动态管理,建立家庭、社工、社区(街道)、强制隔离戒毒所以及地方公安机关之间的协同机制。


  解决后续管理合力问题

  

  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王涛提出的关于戒毒人员融入社会后续管理工作的建议曾引发媒体的广泛关注。

  “能否顺利融入社会是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戒毒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王涛认为。为此,他建议戒毒人员融入社会后续管理应群策群力形成合力,具体来说,就是由各地禁毒委牵头,会同公安、司法、卫生、金融、社会保障等部门建立和完善强制隔离戒毒所为主、社区与家庭三结合的社会管理控制系统。应该考虑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过渡性生活保障和就业安置,充分调动街道劳动部门、工会、企业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等组织的资源,形成合力,多形式多途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学习一到两个实用技术。

  今年5月11日,王涛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他在全国两会上提的建议全部有反馈。尤其是这条关于戒毒人员融入社会后续管理的工作建议,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民政部都已分别答复,且正在落实中。今年以来,延伸帮教相关工作开展已有动作,广东省罗定市还成立了延伸帮教专门工作部门,当时省三水所也抽调了民警去参加。不久前,王涛还特意去罗定市调研该市在延伸帮教方面所做的工作,他感觉效果还不错,可以说已初见成效。


  没有改变的依旧是初心

  

  王涛一直认为,能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对他是莫大的荣誉。“这也说明党中央和全社会高度重视戒毒工作和警察这个群体。”他说。

  今年春节前,由于工作出色,王涛调任广东省三水强制隔离戒毒所政治部主任一职。此前,他的职务是广东省第四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大队书记。

  “通过我做的工作,戒毒人员如果真心悔改了,挽救了一个人就等于挽救了一个家庭。”2019年是王涛作为戒毒人民警察,与艾滋病戒毒人员“亲密接触”的第10年。整整10年时间里,他从专管干事到分管艾滋病戒毒人员管教工作的副大队长、大队长、书记,一直奋战在艾滋病戒毒人员专管一线。他曾说:“艾滋病戒毒专管工作是一份残酷的职业。这10年一路走过来,没有改变的就是我们的初心。”

  来到新单位省三水所担任政治处主任不久,正赶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作为所领导,王涛带头到监管院区封闭执勤。即使是封闭执勤时,他也不曾忘记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身份。不仅对于身边群众的需求和建议十分敏感,他还经常与住队干警及医务人员座谈,观察戒毒人员诊疗流程,了解掌握监管医疗现状和需求。一个多月的封闭执勤结束,王涛撰写出一份关于加强戒毒场所医疗卫生工作的建议。

  “这一份内容扎实的建议,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用心良苦,令人钦佩。”对于王涛所做的一切,他的同事,省三水所政治处副主任陈楷胜表示。

  在陈楷胜看来,王涛虽然有全国人大代表身份,但行事低调而不张扬;话语不多,但处处发挥榜样的力量。每到基层调研或走访他都会认真倾听基层声音,经常为基层解决一些看似很小但却非常暖心的事,比如改善干警执勤办公条件、调整执勤模式等等。

  刚调任到新单位时,作为政治处主任的王涛工作非常繁忙。让陈楷胜印象颇深的是,他经常看到很晚王涛才下班,或者深夜还在办公室写议案、报告等。“一个多月下来都熬出了深深的黑眼圈。”陈楷胜说,他看着有点心疼。

  不过对于工作,王涛从来没有叫过苦。作为从基层戒毒所走出的全国人大代表,他最清楚基层工作的难点与痛点,因而勤于调研,认真履职,积极建言献策,从不停歇;作为一名戒毒人民警察,他无怨无悔默默奉献,把提高戒治效果,帮助一名又一名戒毒人员走上“回归路”作为自己的初心与使命。

  现在,王涛在省三水所的工作状态和当初在专管区工作一样,都是全身心投入。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既然选择了,就必须全力以赴去做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