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赢疫情防控心理阻击战
谋布局 优战术 明重点
——山东胶州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用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孙晓兵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山东省胶州市从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在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抗击疫情的同时,充分发挥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系点和示范点的优势,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有效解决了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心理问题,稳定了社会情绪和防控大局,培育起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防疫期间,未发生一起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案事件。
完善作战布局
筑牢战疫防线
将疫情防控期间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作为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内容,依托覆盖全市的“心理敞亮工程”体系、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危机干预和矛盾化解体系,第一时间构筑起疫情防控心理防线。
重统筹,一体化推进。疫情发生之初,胶州市委政法委第一时间会同卫生健康、教育等部门研究制定《胶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实施方案》,为疫情防控提供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指南。成立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和市政府副市长担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政法、卫健、教体、民政、妇联、工会等8个部门的心理服务力量,形成协调联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四级响应处置机制,分级分类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受疫情影响的敏感人群、普通公众等实施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
建队伍,专业化保障。依托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和全市3752名国家级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储备库,成立由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精神心理科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等56人组成的心理干预专家团队和由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等1100余人组成的心理服务专业应用团队,分12个小组,统筹12个镇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18家基层卫生院、31处社区心理咨询室和15家社会心理咨询工作室,提供全天候24小时线上线下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微课、解忧信箱等服务。
强志愿,全域化覆盖。以“暖心胶州”“敞亮胶州”为口号,发起“爱·我们在行动”志愿者公益行动,向全市心理志愿者发出倡议书,广泛招募1000余名心理服务志愿者,在胶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统筹安排下,分级分类开展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综合应用各类心理服务技术,在入户设卡、测量体温、关注隔离人员健康状况的同时融入心理健康引导,帮助市民减轻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
优化战术打法
创新推进机制
坚持把机制建设作为打赢心理防疫的关键和保障,坚持分类施策、科学防疫,帮助疫情涉及人员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减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造成的心理危害。
强化摸排机制,全面识别问题风险。以掌握心理问题对象底数为前提,结合胶州市疫情防控“一图四台账”,组织医务工作者、心理服务志愿者、村庄社区网格员、公安民警等,对居家隔离人员、一线医务人员、学生、因病就医人员等7个重点群体,组织开展全面、深入、细致的人员摸排、走访随访和心理筛查。疫情期间,全市共摸排筛查出具有心理风险的人员1020人,逐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全程记录服务情况。
强化预防机制,广泛宣传防疫知识。政法、宣传、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通过电视、广播、官方App、微信公众号、短信等方式,每天发布心理健康讯息,让全市人民心理“敞亮”,保持情绪稳定。各镇、街道利用大喇叭、广播车等及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城乡居民恐慌心理。期间,胶州市通过各渠道发布疫情动态和防控心理常识30余万条次,在全市层面达成了防疫共识,激发了正面情绪,凝聚起共克时艰、战胜疫情的强大信心和力量。
强化干预机制,切实解决心理问题。进一步推广使用胶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云平台,公布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提供专业心理援助和心理健康服务。重点向困难家庭、外来务工等人员群体推送心理知识,引导有需求的群众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入心理干预系统进行心理测评、预约咨询、网络线上咨询、困惑解答等。目前,胶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云平台关注人数达12.2万余人,总测评1.5万余次,发布微课64节,总点击量10.6万余次,提供网络咨询106次,有效提升了全体市民的心理免疫力。
明确战略目标
攻克重点堡垒
按照疫情影响群体的不同需求,分类实施心理干预,提高针对性、实效性。社会心理服务的重点更多放在医务工作者、未复学学生和复产隔离职工等群体上。
对医务工作者,进行专家“一对一”心理疏导干预。市心理干预专家团队每天9:00至11:00到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和防疫定点医院进行心理咨询疏导,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心理现场救援和心理干预。同时,适时组织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通过心理健康宣教、一对一电话心理援助、网络心理咨询、个体危机干预、网络会诊等,强化一线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全程的心理支持。截至目前,共对全市一线医务人员、联防联控队员进行心理疏导干预1200余人次。
“我在医院预检分诊窗口工作,感觉压力很大,不敢回家,怕把病毒传染给家里。”2月29日晚9点,胶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成员匡如接到咨询电话。匡如运用心理学技术,一方面告知其医院的防护措施非常完备,自己只要按规定操作,不会被感染;另一方面通过谈话方式帮助其疏解压力,调控情绪,使其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与疫情的战斗中。
对中小学生,启动“十个一”心理守护工程。教育部门充分发挥全市青少年健康成长指导中心的心理教育优势,针对全市中小学生心理状况,制定疫情防控心理工作应急预案,启动实施一条公益心语热线、一系列心理教育故事、一本心理防护手册等“十个一”工程。目前,已面向全市教师征集心理故事616个,推荐适合疫情期间调控心理的经典电影27个,推荐亲子心理游戏32个,心理情景剧51部,组织录制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课程资源108个。
胶州市第四中学学生张某打电话给胶州市教体局“心语热线”:“以前不想开学,可现在寒假延长了也高兴不起来,一直想看的书还是静不下心去看,闷在家里,感觉都郁闷了。”胶州市心语热线成员、胶州市第四中学专职心理教师韩晓在电话中引导张某参与到市教育体育局“十个一”工程中来,通过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把生活带回正常的节奏。
对复产职工,启动“关爱职工?抗击疫情”活动。市总工会联合科技、工信等部门开通“在线心理援助+心理辅导热线”,每周3-4次向辖区内企业和职工发送企业复工复产信息及“心理小贴士”公益短信,同步推送胶州市心理咨询平台、心语热线,引导存在心理问题的职工进行心理疏导,以此调节心理情绪,保持良好心态。同时,组织广大工会志愿者开展关爱职工送温暖活动,为企业职工送去必要的生活物品,温暖职工身心。
2月16日上午,胶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接到一名餐饮行业人员的电话:“我跟老公刚开始创业,年前才盘下的店面。本想着过年期间年轻人都会出来玩,可以多挣点钱,结果现在疫情这么厉害,店里囤的东西都处理了,赔了好多钱。”心理服务中心咨询师魏清一方面耐心倾听来电人的烦恼,并表示理解,提出在疫情防控期间下,保护自己是第一位的;另一方面鼓励来电人树立信心,转变经营思路,把营业的重点从堂食转向外卖。听了咨询师的话后,来电人的情绪逐渐好转。
社会心态积极向好
服务体系仍需完善
疫情防控过程中,胶州全体市民对疫情风险的认识渐趋平和理性,对战“疫”态度更为积极乐观,总体呈现出疫情防控越有力,社会心态越积极的良好态势。
消极负面的心理问题妥善解决。得益于胶州市充分发挥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示范点优势,将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充分调动政法、宣传、卫健、教育、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力量,对各类心理问题和群体实施分类干预、精准施策,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众出现的焦虑、着急、侥幸和恐慌等心理问题,实现了疏解压力、维护稳定的目标。
理性平和的防疫心理逐步构建。防疫期间,胶州市发挥3752名国家级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储备库优势,第一时间成立心理干预专家团队、心理专业应用团队、心理服务志愿者团队三支队伍,为市民提供全天候、无缝隙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利用提前介入、沟通交流的方式,缓解或消除了敏感人群的不良心理状态,全市各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指数明显提高。
积极向上的防疫氛围持续形成。胶州市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势,形成了以镇街综治中心为依托,以网格心理服务点和重点行业心理服务室为触角的心理防疫网络阵地,增强了全体市民防疫的自信心和向心力。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抗击疫情过程中,部分医务工作者、居家隔离人员还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着急、侥幸和恐慌等负面心理。这些问题,再次凸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深刻分析、着力解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系统性问题,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及应急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分析胶州疫情防控中社会心理服务实际,仍有一些机制和体系需要继续完善。
进一步加强现有社会心理服务资源与应急管理的融合应用。从胶州市开展心理防疫工作中总结,正是由于第一时间发挥现有社会心理服务资源的应用,才在全市层面营造了良好的防疫氛围。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处置时期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势,将其无缝隙应用于突发事件心理疏导和干预中。同时,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全市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心理服务制度和规定,明确组织机构和服务内容,发挥心理服务在应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与应急管理的融合应用。为进一步发挥心理服务队伍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要分别组建应急管理社会心理服务保障专业、应用和志愿三支队伍,成员包括精神科医生、专业心理咨询师及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加强平战结合的管理和培训,形成一支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可以分级分类实施心理疏导干预的专业化队伍。同时,要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引导心理服务的社会资源规范有序地发挥积极作用。
进一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信息系统与应急管理的融合应用。疫情期间,胶州市进一步在全市推广使用社会心理服务云平台,有效提高了全体市民“自我战斗”的能力。今后胶州将着力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和社会心理服务深度融合,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化社会治理新模式,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共治、基层智治的良好局面。同时,运用好心理援助热线和网络心理服务等技术和平台的作用,第一时间公布权威信息,向群众推送疫情真实情况、疫情防控知识,积极宣扬正面社会情绪。
(作者为中共山东省胶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