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法院通报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审判情况

侵犯商标权案件成重灾区


本报讯(记者任文岱) 近日,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召开线上新闻发布会,通报该院近5年来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审判情况、犯罪特点,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相关举措,并发布典型案例、消费风险提示和维权指南。


通州法院副院长朱长军介绍,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该院共审结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共计66件,犯罪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20年1月至4月共审结3件。这69件刑事案件主要集中在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侵犯著作权罪以及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4个罪名上。69件案件中,侵犯商标权有57件,占案件总数的82.6%,成为通州区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重灾区。


通州法院披露,经过对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进行梳理、总结,发现该类犯罪还呈现出以下犯罪趋势:一是共同犯罪增多,家庭成员与老乡居多,犯罪规模化与链条化加速发展;二是犯罪网络化趋势逐步显现,逐利性本质导致犯罪具有很强的市场适应性;三是犯罪趋于程式化。


比如涉假酒类犯罪主要有三种犯罪方式,包括“制作+销售”,此种方式已成规模化、链条化;还有单独销售假酒和单独制作酒的商标标识两种行为。“后两个环节从犯罪链中剥离出来,主要是其犯罪成本低廉,方法简单易学,还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单人作案即可,因而受到部分犯罪分子的青睐。”通州法院刑庭负责人李中华介绍。


据了解,近年来通州法院持续加大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惩处力度,面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呈现出的新特点、新趋势,采取以下举措积极应对:一是坚持依法从严打击,提高监禁刑适用率,加大罚金刑惩处力度;二是向内深挖,向外借力,巩固提升刑事审判能力;三是分类施策,延伸审判职能,参与社会综合治理。


会上,通州法院还同时发布了几起侵犯著作权案、假冒注册商标案、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相关的典型案例。提示公众要提高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注重维护知识产权,杜绝知假买假;通过电商平台网络购物的,发现所购买产品系假冒名牌的产品,要及时向平台客服投诉反馈真实情况并进行举报,保留与卖家的完整聊天记录,方便申诉维权挽回经济损失;发现假冒侵权产品后直接向厂家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由知识产权权利人通过诉讼等方式进行维权,追究假冒侵权人的法律责任,或及时向公安机关、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文化管理部门报警,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提高制假售假侵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