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助燃”知识产权宣传周

相继召开三场新闻发布会


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展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成就,“健康中国”呼唤更多、更有价值的知识产权。在刚刚过去的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围绕“知识产权与健康中国”这一主题,我国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绿色未来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刚刚过去的4月26日,是第20个世界知识产权日。


与往年不同的是,在今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4月20日-4月26日)期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下称国新办)先后举办3场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内容涉及知识产权司法保护、2019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营商环境新进展报告(2019)三个方面,邀请的嘉宾发布人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等宣传周组委会成员单位的领导和负责人。


围绕同一主题在短时间内如此密集举办新闻发布会,意义重大。3场知识产权新闻发布会的召开,取得积极社会反响的同时,也“助燃”了知识产权宣传周各项活动的开展。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守护我们心中的创新之光、希望之火。在这个知识产权宣传周,组委会成员单位组织了近50场形式多样的丰富活动,全国各地亦同步开展上千场各具特色的活动。


走进5月,知识产权保护热度仍在延续。



讲好中国知识产权法治故事



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是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距离2019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在北京揭牌成立,已过去一年有余。一年多来,知识产权案件中存在的“举证难、周期长、赔偿低、成本高”等顽症痼疾是否得到有效改善?过去一年来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取得怎样的新进展?人民法院如何通过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这些热点问题,都可以在4月21日国新办举行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找到答案。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江必新介绍,过去的一年,人民法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国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481793件,全国审结知识产权案件475853件,同比上升44.16%和48.87%,审判质效进一步提升。


江必新表示,为最大限度地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聚焦“举证难、周期长、赔偿低、成本高”等顽症痼疾,通过发布技术调查官参与诉讼活动若干规定,完善诉讼证据规则,有效解决权利人举证难问题;正式施行行为保全司法解释,使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加及时的救济;通过适用惩罚性赔偿、提高损害赔偿额度、严惩知识产权犯罪,进一步加大侵权成本。


据了解,今年知识产权宣传周的主题是知识产权与健康中国。这是我国着眼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结合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所倡导的“为绿色未来而创新”而确定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主题。


疫情防控背景下,人民法院如何通过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也是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对此,江必新介绍,人民法院通过技术类案件的审理,激励医疗领域自主创新和技术跨越;通过商标、竞争类案件的审理,严厉打击涉医药卫生恶意抢注商标、假冒商标、商业诋毁、虚假宣传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加强医药领域司法政策研究,为加强和完善药品创新保护、实现全民健康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2019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在北京揭牌成立。针对知识产权法庭在促进裁判标准统一方面发挥的作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知识产权法庭庭长、二级大法官罗东川在解读时将其归纳为三个优势。


审理程序集约化。将民事、行政程序交织的案件分配给同一个合议庭审理,指派相同的技术调查官,合并召开庭前会议,集中审理共同涉及的权利要求解释问题,架起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桥梁,保证民事和行政案件审理结果的协调。


统筹联动机制高效。以知识产权法庭为中心,以76家地方法院的知识产权法庭为依托,建立“1+76”的审判格局和全国范围内关联案件统筹处理机制。


审判资源配置优化。建立起全国法院技术调查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技术调查官、技术专家库”,供全国法院的知识产权法庭使用。


本次新闻发布会的亮点还包括:我国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制,目前已形成由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知识产权法庭、32家高院、3家知识产权专门法院,以及部分中、基层法院组成的知识产权审判新格局。


此外,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审理周期比较长,是业界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后,从司法角度不断解决该难题,去年二审案件审理周期平均为73天,比过去大大缩短。由于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是代表最高法依法行使审判,所以在案件审理方面,法庭把统一裁判标准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花大力气实施“统一裁判标准系统工程”,产生一批标杆案例,在相关行业领域影响深远。



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进一步完善



国新办举办的第二场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新闻发布会是在4月23日。这场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主要介绍了2019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说,2019年知识产权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我国正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加快推进。


记者注意到,申长雨谈到2019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时,特别提及,2019年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得以进一步完善。


这包括,完成商标法修改,将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额由一倍以上三倍以下提高到一倍以上五倍以下,将法定赔偿额上限从3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完成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进一步强化商业秘密保护;继续推进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著作权法以及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修订;出台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完成《专利代理管理办法》《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办法》《规范商标申请注册行为若干规定》《关于依法加强对境外著作权认证机构常驻中国代表机构管理的意见》等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订工作;发布《关于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基础性法律制度研究。


由于2020年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收官之年,就当初确定的目标是否都已经如期实现的问题,申长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当年该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


申长雨还透露,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在抓紧制定面向2035年的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纲要。这项工作去年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启动,在部门研究、专题调研、专家咨询、国际比较等一系列工作基础上,目前纲要初稿已基本形成,并在一定范围内初步征求了意见,下一步将加快充实完善,并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报请中央审议。


不过,如果要评选出当天新闻发布会最大的热点,莫过于以下这条热点消息的发布。随着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不断深化,4月28日,首个在我国缔结、以我国城市命名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视听表演北京条约》正式生效,其批准或加入的国家达31个,全面提升了国际社会对表演者的保护水平。


据了解,《视听表演北京条约》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的一项国际版权条约,旨在保护表演者对其录制或未录制的表演所享有的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在推动该条约缔结和生效方面,中宣部国家版权局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局长于慈珂评价《视听表演北京条约》时表示,这是中国版权事业的里程碑,是惠及全球表演者的新起点。



亮出“组合拳”


打击侵权违法活动



4月26日,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当天,国新办如约举行关于知识产权的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同时重磅发布2019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营商环境新进展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各地区、各成员单位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组合拳”。如海关总署在全国海关范围内先后部署开展知识产权保护“龙腾行动2020”,寄递渠道知识产权保护“蓝网行动”,出口转运货物知识产权保护“净网行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网信办、公安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药监局等8个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整治非法制售口罩等防护产品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产品及过期失效产品、以普通非医用口罩冒充医用口罩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生产销售无生产日期、无厂名厂址、无产品质量合格证明等三无产品,以及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和商标侵权、假冒专利、仿冒混淆等四类行为。


就该报告的具体内容,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甘霖,从顶层设计、法治建设、体制机制、行政执法、司法保护等方面,介绍了2019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营商环境的新进展。


顶层设计方面,出台《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手段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法治建设方面,修订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药品管理法,进一步提高侵权行为处罚力度,新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多部法律法规。


体制机制方面,31个省(区、市)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全部调整到位,形成横向协作、纵向联动的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格局。


行政执法方面,聚焦互联网领域、农村市场、寄递及进出口环节、重点民生领域,开展“剑网”“龙腾”“铁拳”“农资打假”等专项行动。


司法保护方面,公安部部署开展“昆仑行动”,严厉打击侵权假冒犯罪;法院系统推进知识产权审判机制改革,检察机关强化诉讼监督职能,司法保护更加高效、更具针对性。


社会共治方面,持续推进维权协作,及时化解侵权纠纷,不断深化行业自律,知识产权服务水平和社会维权意识进一步提升。


国际合作方面,积极参加国际组织开展的“奥普森”“盘古”“网鹰”“健康女神”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和跨境侵权假冒犯罪,取得积极战果。


数字显示,2019年,公安机关破获侵权假冒伪劣犯罪案件1.6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9万余名。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涉及侵权假冒伪劣犯罪案件9200余件,1.6万余人。全国法院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48万余件,审结47万余件。


与此同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位列14,较2018年上升3个位次。世界银行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排名从2018年的第46位跃升至第31位。


这意味着,中国保护知识产权、优化营商环境的不懈努力获得国际社会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