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 坚守岗位的司法行政人

阵地要守住,司法行政的日常工作也不能落下。5名来自司法行政部门的劳动者的故事,共同绘就了一幅画卷。这幅画卷名叫:坚守的司法行政人。


本社记者 张晓娜


51日,属于劳动者的节日。

在过去的4个多月里,许许多多各条战线的劳动者坚守在自己岗位上,奉献于冬去春来时,用双臂守护住更多人的日常,用肩膀扛起了国与家。

这其中,从不缺少司法行政人的身影:他们中有的用法律知识为志愿者护航,有的从千里之外驰援武汉,有的刚走出医院就站上岗位,有的在大山深处以法相援……

在这一天,让我们郑重地讲述他们的故事,注视他们伟岸的身影。

 

留守武汉的律师参与志愿服务

2020131日,武汉律师胡燕早被告知必须居家隔离,因为她接送过的一位医护人员被诊断为疑似病例。

身边人为她担心不已,胡燕早却很平静。在决定加入微光援助队武汉抗疫公益志愿者联盟时,她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武汉封城前,她原本有机会离开,却选择了留下。封城后,胡燕早看着坚守一线的医护人员,感动得泪流满面。她觉得自己也要尽一份力。

她加入的两个志愿团队主要为抗一线提供免费运输服务,包括运送救灾物资和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在这里,胡燕早不只是搬运工、司机,更充分利用自身职业特点,当起了团队的法律顾问、行政管理和外联。

胡燕早连夜为团队起草了《志愿者申请书》《志愿者联盟公约》,后来还参与团队的管理工作。她发现志愿者在外奔波,没办法吃饭,就立刻联系某食品企业董事长,募捐到一批方便食品,缓解志愿者吃不上饭的情况。

居家隔离时,胡燕早也没闲着,一边处理律所的工作,一边处理联盟的事务。迄今为止,她已经为联盟起草、完善了11份法律文件。

等隔离期一满,她立刻投入志愿工作,还带上了自己的女儿。做警察的丈夫在多年前因公牺牲,胡燕早一个人担负起了抚养女儿的责任。她希望用身体力行,告诉女儿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30多年前,胡燕早成了村子里的第一位女大学生,一毕业又去做了当时少见的女律师,然后在这条路上走到了今天。她曾应邀给学生们做过一场题为做一个仰望星空的法律人的讲座。在她心里,一名优秀律师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做一个有温度的法律人。

 

最后6小时和不到7

四川监狱援鄂工作队撤离隔离点的前夜,武汉下起了大雨。雨劈头盖脸地泼了下来,落在防护服外的雨衣上嗒嗒作响,还有凛冽的风从身侧刮过,呼啸着穿过一间间板房。

因为要穿隔离衣,刘艳彬怕行动不便,里面只穿了一件毛衣。原本就起雾的护目镜上更加模糊不清。她的手脚和身体冻得没了知觉,小腿也酸胀得抬不起来。但看着前方雨雾中因跟腱炎发作而有些步履蹒跚的队长,刘艳彬咬紧了牙关,仔细巡查,不敢松懈一下,我这么年轻,绝对不能落后

这是她在武汉值守的最后6个小时。

在刘艳彬出发的四川,雅安强制隔离戒毒所28岁的辅警陈禹正坚守在岗位上。

几个月前,他刚做完手术,化疗后不到7天就奔赴战场。女儿4岁,儿子才4个月,妻子还在产假中,陈禹被安排在家静养,但他拒绝了——疫情袭来,警力紧张,战友们任务艰巨,他无法在关键时刻缺席。

女儿对爸爸离开很不开心,他对女儿说:玅玅不是常说爸爸是警察,要抓坏蛋、保卫国家吗?爸爸不仅是警察,更是共产党员。现在国家需要爸爸,单位也需要爸爸。女儿似懂非懂,陈禹想,等她长大后,一定能懂。

领导告诉陈禹,只要感到身体不舒服,就立即停下来,如果有困难就及时找组织。但他至今没说过一次。

 

一个县的三分之一

冯姣姣回到云南省红河县的时间,是大年三十。这不是她最初的目的地。原本,她想利用春节假期,带着孩子与母亲自驾回沈阳的家,却在路上看到了有关疫情的新闻。

折返的决定并不容易,因为同行的还有家人。但思来想去,她还是征得家人的同意,带着一家老小回到了红河县。

事实上,整个红河县只有3名律师,冯姣姣就是三分之一——2018年,她参加了法律援助“1+1”行动,作为志愿律师来到这里。

大年初二,冯姣姣的手机号码就被公开了,对外接受有关疫情防控的法律咨询并提供相关法律服务。除了接听电话,遇到紧急情况,她还得出门去提供法律援助,唯一的防护措施,是自己用胶布和绷带做的简易口罩。

后来,云南省法律援助基金会知道了她的情况,给她与其他志愿者寄来了1000个防护口罩。

春天来了,人们的生活工作逐渐走上正轨,对法律援助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前几天,冯姣姣按照上班的点到了司法局,大门却锁着。她心里纳闷,一看手机——周六,原来自己忙得忘了日子。

但这就是她早已习惯的生活。在这个不是上坡就是下坡的大山深处的小县城,为了一年一百多件案子,奔波颠簸。

很多援助对象都要请冯姣姣去家里吃饭,这是他们能想到最隆重的招待方式。冯姣姣从没答应过,但她会收下他们送来的感谢信——那些来信的人有的自己不识字,就请别人代写。信上的字歪歪扭扭,却带给她力量。

到今年6月,冯姣姣参与法律援助“1+1”行动的第二年就结束了。现在,她已经续上了第三年。

 

不回家的司法所长

每到大年三十这天,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禄口司法所所长李信华都要去所里看一看再回家吃年夜饭,今年也不例外。

禄口司法所边上就是禄口街道的防疫检测值守点,工作人员在这里三班倒、每天24小时连轴转。司法所本没有防疫任务,但李信华看到值守人员,回家的腿却迈不开了。

他整理好口罩,来到卡口,主动和值守人员对接,你们先去吃口饭。这一接,就是30多天。除了中途回家拿了两次换洗衣服,李信华一直吃住在所里。

李所参加防疫去了,今天我值班,明天我也和李所去一线。禄口所除了李信华,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从大年初三起,全员主动回到岗位,投入到一线抗中。

阵地要守住,司法行政的阵地也不能落下。就算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李信华仍安排了一人留守,处理日常工作。

了解社矫人员生活状态、及时处理线上调解申请、制作助力复工复产的普法产品……司法行政人的职责从未放下。

曾有一起工作的年轻人劝李信华:您也上了年纪了,就别在一线待着了。他说:按年纪我是你们的家长,我在,你们的家人就放心,我得看着你们,我才能放心。

还有一句话他藏在心里——因为他是一名党员。

这是自疫情暴发坚守至今,5名来自司法行政战线的劳动者的故事,却又不只是这5个人的故事。他们共同绘就了一幅图画,这幅图画名叫:坚守的司法行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