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应积极参与乡村法治建设
□杨凯
在各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线,青年志愿者一马当先,发挥了生力军作用。对基层社会治理而言,青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发动青年的力量下沉基层,将公共法律服务带到广阔农村,才能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不竭动力。
2019年,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提出,为培养乡村治理方面的青年后备人才,2022年前,要力争组织动员不少于1万名学生党员、团员下乡,兼职基层干部;建设一批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培训出20万名青年带头人;力争组织超过1000万人次的大中专学生,以志愿者形式下乡,参与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等方面建设。团中央的这一重大决策为正在全面打造的中国特色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为法学专业青年群体建功立业提供了最佳实践路径。
青年是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主体。团中央号召青年以志愿者形式到农村建功立业,开展法律公共服务,既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提升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水平,也有助于培养青年人了解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青年人在社会实践前沿去检验法律本领和在农村广阔领域去提升法律适用水平。广大青年只有到广阔的农村去磨砺和锤炼,才能够更好地开阔视野和磨炼心性,才能在基层沃土实现法治理想和法治信仰,进而实践法律公共服务的社会价值。
基层是各项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青年到农村去,在大好青春年华里直面乡村的实际问题,解决农村发展中的棘手困难,为老百姓送去法律良知,让群众感受到法律温度,正是把法治理想与中国现实结合的最佳契机,是实践法律公共服务价值的最佳路径。
青年送法下乡,方能实践法治理想。“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年轻人只有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沃土,才能将所学所知付诸实践,在广袤天地施展抱负,挥洒才华。同时,青年送法下乡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素养。当代青年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方能砥砺品格,磨砺心性,让个人能力和素养得到飞跃式提升。
青年送法下乡能够更好地做到法律为民服务。正如郑板桥诗云:“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扎根农村,可以让青年懂得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青年法律人成长成才,必须脚踏实地、抓住当下,在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中,在纷繁复杂的法律实践中积累学识、经验和技能,不务虚功、不图虚名,真正做到一步一个脚印,以扎实的工作接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唯有求真务实,深入农村基层,才能完成青年最初的梦想。联系到青年志愿者的法律服务工作,就是要说老百姓能听懂的话,做为老百姓谋福祉的事,用自己的能力和修养为老百姓普法、讲法、送法,用优质高效便捷普惠的法律服务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在日复一日的问题解决中增进智慧,砥砺品格,让农村公共法律服务场域结出丰硕的良法善治果实。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