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非洲困局

医疗系统面临重压,尤应警惕次生灾难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非洲蔓延,目前多国形势不容乐观。这不仅使当地脆弱的卫生系统面临重压,更是让本就紧张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关系雪上加霜。




“说实话,我很害怕。”桑夏告诉记者。因为学校交换项目,她来到坦桑尼亚。

目前,该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仍在持续增长,而公寓工作人员仍像往常一样提供服务,包括准备早饭和进宿舍打扫卫生。桑夏和朋友们只能自己再热一遍早餐,并在打扫人员离开后20分钟再返回房间。

在非洲,桑夏的恐慌并非个例。辽宁省人民医院的王岩医生自3月中旬开始,通过视频会议、微信等方式为纳米比亚华人华侨提供防疫指导。他指出,对当地抗疫能力的担忧在华人华侨群体中很是普遍。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非洲蔓延,目前多国都已出现社区传播。这不仅使当地脆弱的卫生系统面临重压,更是对本就紧张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关系带来沉重打击。

脆弱的医疗系统

3月23日,津巴布韦著名播音员、富商之子Zororo Makamba死于新冠肺炎,成为该国首个死亡病例。据《东非人报》报道,其死亡原因是该国唯一的疫情隔离中心缺少呼吸机和氧气,甚至在其家人找到呼吸机后,医院却没有合适的插座。报道指出,有关部门应对能力有限,救治工作几乎完全依赖捐赠。

据曾就职于中国驻刚果(布)医疗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郭佳介绍,尽管抗击埃博拉病毒的经历带给非洲诸多抗疫经验,各国也因此开始推动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并提高了对公共卫生的重视,但总体来看,非洲在此方面的进步仍十分缓慢。

郭佳指出,非洲已对国际医疗援助形成过度依赖,不是将后者作为本土发展不足的补充,而是以其替代自身努力,导致卫生支出不升反降。

另外,非洲的医疗系统覆盖面小,公平性不足,城乡差距大。郭佳解释道,非洲公立医院不足,主要依靠私立医院,面向富裕人群和城市居民,广大的贫困人口则只能依靠有限的国家医疗服务。

除了脆弱的医疗体系,有限的水电等资源也威胁着医疗卫生安全。即使在多国首都,停水停电也时常发生。“往往一停就是三五天,甚至持续一周。”郭佳说,为此,一些大医院设有蓄水池和发电机,以保证在此期间的正常运转,但更多的小医院、诊所和乡村卫生机构则无力应付。

严格的政策,有限的宣传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早早发出警告,新冠肺炎疫情的大面积蔓延将冲垮非洲医疗体系。非洲大多数国家也都采取了迅速而严格的防控措施,争取在早期控制住疫情。

早在2月,非洲疾控中心就已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成立了专案小组,并展开对航空公司和临床医生的专门培训,检测试剂等医疗物资也陆续发往各地。

各国积极展开检测,不断提高检测力度,扩大检测范围。同时通过减少或暂停国际航班、封锁边境等措施加强出入境限制,对内则实施社会隔离,限制大型集会,关闭学校、教堂等公共场合。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李智彪介绍,由于非洲国家大多缺少像中国一样层级丰富的政府管理体系,无法推行社区网格化防疫管理,为保证政策落实效果,只能动用警察甚至军队力量来保证隔离政策的落实。加纳议会还通过了一项紧急法案(Imposition of Restrictions Act, 2020),以扩大当局权限来保障针对民众限制措施的有效执行。

除了严格的防疫政策,有关部门在预防疫情带来的社会影响上也下足了功夫。多国还陆续对贫困人口发放救济粮和救济金。据路透社报道,埃及近期还开始限制现金使用。银行被指示限制每日存取数额,中央银行鼓励人们使用电子支付和转账方式,减少现金使用。这些举措或旨在防止囤积居奇和通货膨胀。

然而,尽管出台了诸多看似严密的政策,在许多非洲国家,面向群众的防疫知识宣传却不到位。桑夏表示,一些简单的防疫知识更多见于社交软件上,如果不关注,就很难接触到这些信息。

当地民众也向半岛电视台表示,除了在电视和广播上听说过新冠病毒,知道要常洗手和保持距离,“此外,有关部门没有告诉我们更多信息”。

王岩指出,在纳米比亚,即使是对疫情颇为关注的华人华侨,也未能找到明确规范的专业防疫指导,只能通过网络获取一些粗浅信息,因此存在诸多防疫误区,无法有效利用当地资源。

另外,戴口罩在非洲也不常见。桑夏说,只有亚洲人戴口罩,当地民众往往缺乏戴口罩的意识。在肯尼亚,有关部门最近不得不采取对公共场合未戴口罩者罚款的措施,以督促民众戴口罩。

“纳米比亚的政府职员也几乎都不戴口罩。”王岩说,这使得防疫效果大打折扣。

最需要警惕次生灾难

尽管如此,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于4月10日表示,目前非洲疫情仍处于窗口期。郭佳也表示,各国的确诊病例增长总体处于稳定状态。其中南非的病例增速已开始放缓。李智彪认为,相比疫情本身造成的危害,其可能带来的次生灾难才是目前最需要警惕的。

首先是对就业产生影响。非洲经济委员会在3月中旬发布的《新冠病毒对中非经济影响》报告中指出,多数城市人口属于非正规就业,即在没有保险和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工作,并按日领取工资,包括路边小贩、临时工等,宵禁、现金限制政策将带给他们沉重一击,并很难从中恢复过来,这将导致失业和不充分就业的增加,加剧当地贫困和不平等,进而造成犯罪率的上升和社会动乱。

现实也正朝着这一趋势发展。据中东新闻网站Al-Monitor报道,尽管政府敦促人们待在家中,仍有数百万非正规工作者为寻求生计而在街上四处徘徊,菜市场也到处都是小贩和市民。为了减轻这些人群的生存压力,埃及政府于3月17日宣布为他们按月发放补助金,但许多人表示不知道如何申领。

在纳米比亚华人华侨群体中,王岩已观察到了对疫情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普遍担忧。骚乱甚至比预想来得更快。据美国《国会山报》报道,饥饿让人们违反禁令,在安全人员的暴力执法下,冲突与流血事件频频发生。

目前,非洲多国宣布延长封锁期限,意味着这些冲突与暴行还将持续存在。

经济与粮食危机

危机并不仅限于国内就业和社会问题加剧,国家经济收入同样面临重压。李智彪表示,大多数非洲国家制造业不发达,经济对外依赖性强,需要和欧美、中国、印度等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国家进行商品交换,许多工业产品、生活必需品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进口所需外汇则主要依靠出口石油、矿产品、咖啡、茶叶等初级产品以及侨汇收入和国际援助。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各国纷纷限制对外活动,这对非洲国家进出口贸易造成了极大打击。同时,由于多数在外国的非洲打工者从事服务行业。在疫情打击下,全球服务业几乎停滞,可能导致非洲的侨汇收入大幅下降。

主要经济收入面临锐减的同时,基本的粮食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指出,受气候影响,非洲本就存在持续严重干旱和严重歉收现象,今年年初的蝗灾更是雪上加霜。更糟的是,第二波蝗灾即将来临。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近日透露,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南部和南部的沙漠正在形成大量蝗群,数量远超第一波蝗虫。这将严重影响非洲的本土产粮。

疫情之下的粮食进口同样存在问题。李智彪指出,在封锁政策下,进口渠道临时关闭,许多地区,尤其是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粮食储备较少,也无法像农村地区一样实现自给自足,可能很快会面临粮食短缺问题。

实际上,联合国专家已开始担忧全球食品供应链的安全。粮食计划署4月初发布的“2019冠状病毒:对全球最贫困人口可能的影响:粮食计划署分析大流行对经济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报告指出,尽管目前全球粮食供应充足,但各国政府为对抗疫情所采取的封锁政策可能引起大宗进口商对物流运输的担忧,从而导致恐慌性购买。

这对于非洲国家来说将是沉重打击。联合国粮农组织紧急行动及抵御能力司司长Dominique Burgeon警示,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灾难可能重现:粮食供应链中断后,民众为生存离开家园,前往他处求助,这将造成疫情进一步蔓延,加剧社会紧张局势,甚至产生更多暴力冲突。

面对诸多隐患,非盟委员会呼吁各国加强合作。李智彪指出,在医疗物资方面,南非等经济较发达国家有一定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本应帮助其他欠发达国家渡过难关。

但现实是,非洲的一体化进程尚未实现预期的国与国之间彻底的政治、经济融合,非洲联盟等非洲一体化组织的组织、动员、协调能力有限,因此,眼下非洲国家的疫情防控只能“各自为阵”。

同时,据郭佳介绍,非洲早期疫情多为输入性病例,除了部分入境外国人员,大多为有能力出国的富裕阶层。李智彪进一步解释道,南非等经济较发达的非洲国家是受到疫情冲击比较严重的国家,目前它们自顾不暇,难以分出更多余力协助他国,且各国严格的封锁政策也阻碍了国家间的协同合作。尽管不排除南非在本国疫情趋缓的情况下,可能向其他国家伸出援手,但就目前来看,很难期望非洲国家能互相配合应对这次疫情。(文中桑夏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