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啃”碰上疫情:坚持脱贫攻坚标准不动摇

挂牌督办深度贫困地区、多方面政策稳就业、为农产品和扶贫产业开通道……我国在继续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坚持脱贫攻坚标准不动摇。



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尚未摘帽、2707个“硬骨头村”要啃、551万人口尚未退出贫困序列,这是今年脱贫攻坚战要完成的首要任务。

但今年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农民工无法外出打工、农产品销售遇阻,贫困户的就业收入、产业收入和扶贫项目开工等方面都受到影响,使“脱贫攻坚”这块本就难啃的“硬骨头”变得难上加难。

疫情会不会给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实现带来影响?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如何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给全国各地带来相当大的挑战。

3月12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确实比较明显,但是我国制定的脱贫标准不会变,不会降低,也不会拔高,要坚持这个标准不动摇。

挂牌督战深度贫困地区

刘永富指出,我国扶贫的标准是综合性的,主要包括一个收入、两个不愁、三个保障。

“一个收入”是农民人均年收入的脱贫标准,按照物价等指数,去年底现价是3218元,计划到今年是4000元左右。“两个不愁”是不愁吃、不愁穿。“三个保障”是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以及住房安全有保障。

疫情防控期间,作为脱贫任务最重的“三区三州”之一,也是今年2月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挂牌督办的重点地区所在,四川省凉山州从2月1日起,集中一个月的时间,采取直接入户的方式,对全州17县市所有农村居住的农户全覆盖排查“两不愁三保障”及“用水用电”等情况。

农村吃水难、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是凉山州脱贫攻坚中的难题,如今部分贫困户仍面临季节性缺水等困境。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四川省水利厅组建12个挂牌督战工作组、157名成员赴凉山服务和督战督导,重点推进工程建设、达标复核、水费收缴、问题整改、预案编制等工作,确保凉山州7个未摘帽县农村饮用水安全在建工程在5月底前完工。

国务院扶贫办在2月7日印发《关于开展挂牌督战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四川、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宁夏、新疆7个省区内2019年底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以及贫困人口超过1000人和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共1113个贫困村进行挂牌督战,及时解决制约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突出问题,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根据指导意见,此次督战重点督战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情况;贫困家庭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情况、无劳动能力家庭兜底保障情况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和后续帮扶措施落实情况等。

毕节市是贵州脱贫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为了抗疫扶贫两手抓,毕节市采取了视频督战和实地督战的方式,市县乡三级联动,对剩余贫困村全覆盖实现挂牌督战。

毕节市纳雍县新房乡通作楷村还是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视频督战的连线点之一。抗疫期间,村里利用85万元补短板项目资金,对排查出来的89户农户存在的住房拥挤、透风漏雨、墙体修复等问题,及时组织施工队伍补齐短板,解决问题。

多方面政策稳就业

4月1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做好疫情期间脱贫攻坚和民政服务工作情况的发布会上,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副司长王春燕表示,疫情对贫困地区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制约贫困户外出务工增收,二是因物流受阻加大了农户生产经营的困难,三是扶贫项目开工时间的推迟。

“据统计,有三分之二的贫困家庭存在外出务工,在有外出务工的贫困家庭中,约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务工收入。”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副司长吴华在此次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就业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

为此,国务院扶贫办通过部门联动、上下联动,会同人社部重点抓了五方面的工作,比如通过“三个一批”进行分类指导就业工作。“能够到省外去转移就业的就省外转移就业一批,省外就业主要是运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开展点对点、门到门、一站式的帮扶,在防疫的大背景下这个是非常有效的。第二个‘一批’是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车间就地就近就业一批。第三个‘一批’是在村内通过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吴华说。

3月16日这一天,在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5辆载着176名彝族老乡的劳务输出大巴,从昭觉县汽车站出发,驶向了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昭觉县和禅城区是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结对帮扶地区,为最大限度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影响,凉山州依托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机制,狠抓务工就业扶贫不松劲。今年以来,昭觉县已向禅城区输送外出务工人员752人。四川省人社厅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21日,凉山州包括贫困劳动力在内的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累计达58万余人,其中到省外务工的有29万余人。

此外,吴华还介绍,着眼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对贫困人口给予一些特殊政策,对有劳动能力、有技能的贫困户,引导各地对贫困劳动力的就业优先安排,优先吸纳。不光是就业方面优先,在稳岗方面也是优先,给予特惠政策的支持;对东部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给予财政补贴等;对贫困劳动力外出,有交通补贴,参加技能培训也给予支持。

截至3月27日,全国跨省“点对点”输送贫困劳动力已经有138万人。经过努力,吴华表示,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情况总体向好,全国25个省份已经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有2000多万人,而且还在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

为农产品和扶贫产业开通道

贫困户增收除了靠就业,还要靠产业。因为疫情,农产品滞销成为现实难题,扶贫产业也受到冲击。

陕西省针对这一难题出台了“硬核”措施,除了线上直播推销农产品外,还将招商挪到了线上,通过给服务做加法,创新方式,采用了网上招商新模式。据了解,截至3月底,陕西省就招进34个扶贫产业项目,总投资约91.1亿元。同时通过简化审批程序,缓交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提供贴息贷款,优先使用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等举措,支持带贫益贫企业开工复工,加快扶贫项目落地见效。

为了解决农产品运难卖难问题,四川省在最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 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意见》中提出,要落实支持做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要求,开展线上营销、直采直销、订单农业等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并将梯次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对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给予补助。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中心和高标准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

此外,对因疫情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和个人,四川省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强化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规定合理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标准,实施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做好基本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全力保障粮油菜、肉蛋奶等生活物资生产供应和市场调配,依法查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

近期,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了今年产业扶贫的相关实施方案,就做好全年产业扶贫工作做出系统部署,努力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农业农村部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在促进贫困地区农畜产品销售方面,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向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支持贫困地区申报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对贫困地区信息进村入户工作指导等。

据了解,目前,围绕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带贫能力、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等方面,全国22个省份全部出台了年度产业扶贫工作要点或者实施方案。截至3月27日,中西部22个省份一共认定了22566个扶贫产品,涉及1000个县和10269个供应商。东部9省市购买扶贫协作地区农副产品21.2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