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怀柔法院通报 普通诈骗案件审理情况
本报讯(记者任文岱) 近日,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法院召开线上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该院近三年来普通诈骗案件的审理情况,并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可能发生的诈骗案件提出预防建议。
怀柔法院刑庭庭长张庆久通报,2017-2019年,怀柔法院共审结诈骗案件72件。根据统计,诈骗犯罪案件数量在3年内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被害人数量达到202人,涉案金额共计1822万余元,判处罚金人民币148万余元,挽回被害人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380万余元。
怀柔法院法官助理王佳蕾介绍,诈骗犯罪方式呈现多样化,包括虚构交通事故、疾病住院进行诈骗;假冒领导干部、银行工作人员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或者在某些领域有一定便利条件的人,虚构能够帮助他人安排工作、提高贷款额度等进行诈骗;伪造虚假材料,骗领政府扶持金、补偿金等;利用一些人迷信心理装扮成“大仙”“神医”等诈骗钱财;骗婚交友及投资类型的诈骗。
张庆久介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对网络依赖较大,不法分子利用人们急需防护用品、求职心切或信任老师等心理,诈骗行为随之增多。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诈骗案件要从当前形势出发来分析,一方面,许多地方的企业面临复工复产,企业和群众对于口罩等防护用品的需求仍然较大,因此涉防疫物资诈骗案件仍会较多;另一方面,学校普遍开展线上教学,不法分子可能潜入家长群伪装成班主任,骗取家长信任,骗取各种名目的学费、资料费,因此,复学期间假冒老师进行诈骗的案件也会逐步出现。
怀柔法院建议:要从正规互联网渠道购买防疫物资,并选择正规合法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警惕各种微信群内涉及金钱交易的信息,要仔细辨别和核实;通过正规渠道进行爱心捐赠;及时全面保存好交易过程中的聊天记录、付款记录等证据;发现违法线索和诈骗情况及时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