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疫情中的医患 命运共同体建设”线上研讨会召开

本报讯(王蓉) 329日,由《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中国卫生法学会等联合主办,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临床医学)、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等联合协办的守护生命——疫情中的医患命运共同体建设线上研讨会召开,约700余人参会。

健康报社行业发展采编中心主编兼人文文化采编部主任孟小捷、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杨晋、中国卫生法学会会长高春芳分别致开幕辞。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尹梅教授主持会议。

在专家报告环节,4位专家学者,其中包括3位仍然坚守在驰援武汉一线与病魔斗争的医护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医患关系、医患命运共同体进行了精彩的解读。

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奋力一搏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副队长、第46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杨惠云对医患关系的阐述。在她看来,新冠肺炎患者更需要人文关怀,而护理的本质就是关怀。

通过沟通以信任达成和谐,我们所能做的是以一种责任感拉起医患双方的双手,给患者以尊重,给医生以尊严,最终程度维护大众的健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二科主任、驰援武汉队员陈宏认为,信任是和谐的基石。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驰援武汉医疗队队长巩守平教授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医患关系是特殊时期的和谐医患关系,形成这种和谐医患关系状态的原因之一在于良好的医患共情,而后疫情时期和谐的医患关系要从舆论宣传、疾病科普、医患沟通与人文关怀等方面构建。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教授从医学人文视角对新时代医患关系的重构进行解析。他认为医者的人文情怀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会议感悟与分享环节上,来自援鄂一线的5名代表分享了抗疫故事。天津肿瘤医院医生代表刘东颖主任从医患共情、人文关怀的视角分享了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的感悟;天津肿瘤医院护士代表王燕护士长从提高护理质量、用武汉家乡话对患者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经验的角度进行了分享;黑龙江省医院呼吸内科张敏主任分享了作为专家组组长的使命担当;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刘小静副主任医师(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分享了她的十一纵队团结协作的抗疫心路;西安高新医院“95护士马姣姣,分享了援鄂期间医患沟通、医患关系的感动人心的故事。

专家寄语环节中,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所长冯书生等20位专家从不同学科背景对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通过这次疫情,我们看到了理想中的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的状态,我们需要从文化熏陶、人文关怀、制度设计、榜样激励、强化意识、突出公益、医患互信、社会联动、尊重理解等方面付诸行动,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构建健康共同体,构建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长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难点话题,需要持续的坚守与努力。《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主编王明旭教授表示。《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将肩负起学术期刊的责任和使命,与社会各界一起,深化医患命运共同体的专题研究与务实推进,为抗击疫情取得全面胜利及和谐医患关系建设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