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下的“云生活”
生鲜电商遭遇“用工荒”,多业态或成新“风口”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诸多行业大受冲击。不过,一些新的业态,也在悄然孕育。许多看似只能在线下完成的生活图景,被“搬”到了线上。“云健身”“云买菜”“云观展”……因疫情“禁足”的国人,开启了全面的“云生活”。
屏幕内,夜店的DJ戴着口罩,在绚丽的灯光下打碟;屏幕外,小楠则在家中随着音乐“尽情摇摆”。足不出户一个多月的她,怎么也没想到还能在家“云蹦迪”。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诸多行业大受冲击,甚至完全开不了工。不过,一些新的业态,也在悄然孕育。许多看似只能在线下完成的生活图景,被“搬”到了线上。
“云健身”“云买菜”“云观展”……因疫情“禁足”的国人,开启了全面的“云生活”。不过,这些新的业态在疫情结束之后能否持续发展,目前仍要画上一个问号。
“云买菜”顺势崛起
疫情冲击下,餐饮、旅游、电影等行业大受影响,甚至完全处于停工状态。不过,生鲜电商行业则顺势崛起,“云买菜”在一片低迷中,表现抢眼。
根据第三方咨询公司QuestMobile发布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民众不外出待在家中,生鲜电商成为很多消费者购买日常必需食物的主要渠道。春节期间生鲜电商App的日均活跃用户规模突破1000万,而春节后两周保持增长突破1200万。
在多行业企业面临无法复工带来的巨大用人成本压力下,生鲜电商行业则因为订单飞涨,产生庞大的用人需求,反而遭遇了“用工荒”。
基于此,生鲜电商平台“盒马鲜生”等企业,与西贝莜面村、避风塘、57度湘、茶颜悦色等餐饮企业,开启了“共享员工”的新模式,此举既减轻传统餐饮企业的用人成本压力,又缓解平台自身的人力不足问题。
而在此前,相比于在疫情期间生鲜电商行业的“飞跃式发展”,“云买菜”的大众认可度显然还不够。有电子商务研究机构此前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8年,生鲜电商的渗透率分别为0.36%、0.59%、1.29%、2.02%、2.97%、3.8%。
此外,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生鲜电商自出现以来,一直保持着30%以上的年增长率。2018年,生鲜电商的市场规模达到1253.9亿元,同比增长38.8%。进入2019年,生鲜电商增长脚步放缓,市场经过前面的高速增长后开始进入冷静期,市场规模约为1620亿元,2020年预计突破2000亿元。
回顾2019年,虽然市场规模稳中有增,但是行业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多个平台问题频出。5月,“盒马鲜生”自开业以来首次出现关店情况;11月22日开始,被誉为生鲜电商黑马的“呆萝卜”官方发声“经营不善”,随即引发关店危机;12月,中国生鲜电商“易果生鲜”因拖欠1400多万元债务,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同在12月,“吉及鲜”被曝出了融资失败的消息。
而疫情期间的“云买菜”用户和订单量的激增,则带给了行业极大信心。
艾媒咨询CEO张毅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曾表示,此次疫情给生鲜电商提供了很好的拉新和留存客户的机会。随着疫情缓解,客流回落是必然的,但不会那么快,而且几个月时间里,用户已形成了一定的消费习惯,未来整个生鲜电商市场值得期待,“我们预判70%的用户能留下来,但消费频次未必有疫情期间那么高。”
多种“云”业态涌现
除了进一步推动生鲜电商行业的发展,疫情还推动了诸多产业由线下向线上转型,“催化”出了许多新的“云”业态。
疫情的发生,让健身房的健身教练、销售人员的生计成了大问题。据了解,疫情期间,很多健身房的工作人员甚至底薪都被停发,还有健身教练开始兼职做外卖骑手。
在此情况下,除了健身类App,部分线下健身房也开始试水“云健身”,通过线上授课的方式,让“宅”在家里的人们运动起来。
“云健身”的火爆,在健身器材销量上也可见一斑。“苏宁”电商平台开春大数据显示,哑铃、仰卧板、甩脂机、体脂秤分别增长489%、131%、51%、1176%。
伴随着VR、AR等技术的发展,各大美术馆、博物馆都先后推出了线上展览服务,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看到展览的全貌。
而在疫情期间,这些线上的“云展览”,也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故宫推出了“全景故宫”的“云游览”模式,观众可以从故宫的太和门进入,一直“走”到神武门,并且全程有语音解说。通过网络,“游客”不仅可以24小时“逛”故宫,甚至还能在3D的全景下,观赏故宫的雪景。
另外,话剧、歌舞剧等通过舞台呈现的艺术形式,疫情期间也开始大力推广线上观看方式。
据《综艺报》报道,受疫情影响,相声、小品、话剧、脱口秀等纷纷停止线下活动,喜剧行业遭遇重创。据不完全统计,3月全国20余省市、近8000场次演出(包含剧场和大型演出)被取消或延期,直接票房损失超过10亿元。
为了实现突围,日前,西瓜视频、今日头条、抖音等线上平台联合德云社、开心麻花、笑果脱口秀、嘻哈包袱铺4家国内喜剧机构推出线上“喜剧场”。此前,抖音推出“全民直播计划”,把喜剧作为该计划的切入点,打造王牌喜剧专场“欢乐DOU包袱”。快手则与笑果文化共同推出了一档直播互动沙发喜剧秀《诞愿人长久》。
国内著名的保利剧院,也正式推出了“云观剧”,《北京人》《新原野》《天下粮田》等经典话剧作品,都可以在其App上观看。
此外,疫情期间兴起的“云蹦迪”也是个新生事物。北京市朝阳区工体西路某夜店于2月9日晚,在某直播平台进行了一次“云蹦迪”,当天总计直播时间5小时,累计在线人数121.3万人,累计收获打赏1931.6万平台币,价值193.16万元人民币。不过接下来的几天里,该夜店直播的在线人数和打赏金额,则有所下降。
多业态将成新“风口”?
事实上,疫情期间开启的“云生活”不仅包括生活娱乐,还包括“云办公”“云会议”“云课堂”、房地产行业的“云看房”,乃至各级政府部门推出的“云服务”等多项内容,涵盖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方面。“云经济”的多个业态,也被认为是站上了“风口”。
尤其是“云办公”“云教学”等方式,为企业复工复产和社会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很大助力。
由于无法按时开学,按照相关部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大量的老师和学生涌入在线教育类软件,为在线教育行业按下了快进键,带来了“流量洪峰”。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曾表示,“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教育实验,直接把在线教育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除了在线教育外,远程办公的概念也大受关注。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移动办公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我国智能移动办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为234亿元,2019年超过300亿元。
在疫情影响下,远程办公的用户数等各项数据,则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新春复工期间,中国有超过1800万家企业采用了线上远程办公模式,共计超过3亿用户使用远程办公应用。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云业态”都被看成是“风口”,更多的是疫情下的无奈之举。
对于传统的健身房来说,全面转型线上不太现实,与健身类App相比,其显然不具备互联网的“基因”。福州某健身行业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福建日报》采访时也曾表示,该公司开始线上直播主要目的不是公域流量或者品牌宣传,而是依托第三方平台进行内部客户的维护,增加黏性和互动。
对于话剧、音乐剧等主要通过线下舞台来呈现的艺术形式,其转型线上之路也有点艰难。虽然有观点认为,疫情是推进线上“云观剧”的一个契机,但是对很多行业从业者来说,仍将其视为留存观众的临时性举措。
“‘线上剧场’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保留我们的会员、观众对戏剧这种生活方式的一种记忆。等疫情解除以后,我们仍然可以在剧场里面相会,通过戏剧获取精神上的养料,充实我们的生活。”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董事长王筱頔此前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表示。
(本文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