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学研究的“三部”实践
浙江省法学会法学研究工作立足法治建设领域“组织部、研究部、宣传部”的定位,在繁荣法学研究、推进智库建设、促进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3月17日,浙江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温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湖勇撰写的《多元防范化解涉疫劳动争议的几点建议》,经浙江省法学会《法治决策参考》刊载后,引起浙江省领导重视并作出批示。这是浙江省法学会积极发挥法治智库作用的一个缩影。
去年,浙江省法学会法学研究工作立足法治建设领域“组织部、研究部、宣传部”的定位,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加强政治引领,通过咨政建言、参与立法、理论创新、社会服务等方式,在繁荣法学研究、推进智库建设、促进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组织部:组织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
“法学研究的‘组织部’定位,就是组织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多形式开展法学研究,多渠道促进成果转化应用。”浙江省法学会研究部主任董服明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去年,浙江省法学会组织全省法学法律工作者围绕浙江省委中心工作及政法重点任务开展研究。比如针对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民营企业产权保障、自贸区创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并组织开展“全面深入推进诉源治理研究”专题调研,形成的理论成果《全面推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的政策建议》《推进我省诉源治理工作的若干建议》分别得到浙江省委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的批示肯定。
针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浙江省法学会举办以民间借贷与“套路贷”法律问题、“套路贷”新规适用为主题的系列研讨会,就黑恶势力犯罪界定、“保护伞”认定标准、涉案财产处置、“套路贷”犯罪行为的特征与构成要件等难点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其中《关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法治保障的若干建议》《准确把握“套路贷”新规的司法内核》等4项成果被浙江省委政法委书记批转有关部门参研。
浙江省法学会还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开展研究,通过举办第十六届长三角法学论坛、第九届海洋经济发展法治论坛、首届“枫桥经验高峰论坛”、第二届中国(浙江)自贸区法治论坛,分别就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法治保障、海洋强省建设法治保障、“枫桥经验”与市域社会治理实践、国际油气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与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研究。其中《推动我省法治化营商环境向纵深发展的几点建议》等成果得到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
研究部:发挥专业智库作用
浙江省法学会共有46个研究会(院、中心),省法学会通过加强考核管理,充分发挥这些专业智库的作用。
这些研究会积极承担立法工作,去年为《反有组织犯罪法(立法建议稿)》《海商法(修订)》《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草案)》《浙江省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讨论稿)》《关于办理黑恶势力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等100余部国家法律、地方法规、政府规章提供意见建议。
各研究会多形式服务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部门。其中为市场监管部门的标准化行政执法、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耕地保护执法、生态保护部门的环境执法提供咨询意见;为基层法院的环境案件审判、完善公检法办理重大刑事案件衔接机制等工作提供专家建议。还积极参与市场监管部门行政执法疑难案件研究,参与文旅部门行政执法案卷评析,助力提升司法和执法能力。
去年,研究会聚焦劳动用工“996”等社会热点和网络热议问题,对互联网企业劳动用工情况开展调查研究,调研报告分别获得浙江省委书记、省长等领导肯定和批示。
宣传部:创新载体“三服务”
去年,浙江省法学会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基层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活动。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形成了一批具有县域特色的法学会工作。像开展“一带一路”涉外法律服务的义乌市和文成县,组织专家参与信访积案调处的鹿城区和上虞区,开办“法律微诊所”的镇海区等县级法学会,都在当地影响广泛。
据统计,浙江省法学会在去年法治宣讲活动中,为1万余名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提供了26场“法治文化盛宴”,并打造法治教育基地,走村入校驻企开展广场法律咨询。
在去年“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中,浙江省法学会通过“法学专家基层行”活动,搞法治讲座、法律知识竞猜和群众法律咨询。浙江各地法学会和相关研究会深入民营企业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包括公益法律体检,为遇到法律难题的企业把脉问诊、提供解决方案。其中“2019浙江中小微企业法律服务月”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浙江省法学研究工作成绩受到中国法学会的充分肯定。去年,浙江省法学会荣获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董服明荣获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2020年浙江省法学会将按照中国法学会和浙江省委政法委的部署,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面向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面向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开展法学研究,为服务保障浙江省改革发展和法治建设继续提供智力支持。”董服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