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杜绝防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作风
□特约撰稿 邓定永
据澎湃新闻等媒体报道,3月5日,中央指导组在武汉市青山区某小区考察时,有居民从家里的窗户向正在考察的中央指导组喊“假的,假的”,主要反映社区物业假装让志愿者送菜送肉给业主,实际工作不到位的情况。针对群众现场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指导组组长孙春兰立即要求省、市领导深入调查,不回避矛盾,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坚持务实作风,实事求是、切实解决问题,提升群众满意度。3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表示,要坚决制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给基层增加负担问题。制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需要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武汉市某小区的做法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应予以坚决纠正。
所谓形式主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形成的一种反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潮,主要特征是脱离现实生活,否认艺术的思想内容,只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同执政党的性质、宗旨和作风格格不入,是执政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它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频出重手,狠刹“四风”,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形式主义如同新冠病毒,具有顽固性和变异性,一些党员、干部因私心杂念作怪,导致各类形式主义的变种出现。例如,频发文件找存在感;树典型趁机推先;盲目发动大干快上;做工作重“包装”轻实效等。
形式主义新表现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条:第一,理想信念缺失,抓学习重“形式”轻内容。第二,功利主义作祟,抓工作重“政绩”轻实干。第三,宗旨意识淡漠,抓责任重“效应”轻担当。用有的群众的话说,一些领导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往往是“景大于戏”。新华社就曾揭露了一些抗疫中的“形式主义”作风。例如,防疫形势虽然紧张,但各种表格依然铺天盖地,这些表格由不同部门下发,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格式、体例稍有差异;抗疫工作还在紧急关头,有些干部仍不忘晒工作照留痕;频繁安排各类检查,让基层工作人员应接不暇苦不堪言。
一边是疫情形势严峻,一边却要应对繁复的形式主义工作,很多基层工作人员身陷两难。都知道形式主义积弊重重,那些无用却又重复繁重的工作,会消耗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精力,更会耗费他们的抗疫斗志与防疫心力。将时间浪费在形式主义上,势必耽搁落实抗疫工作。而且,令人深感遗憾的是,疫情当前,这些形式主义作风并非发生在一地,或止于个案。在新华社的报道中,全国多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问题,可见一些地方并没有绷紧防疫责任,全力抗疫,反倒拖了抗疫工作的后腿。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虽然可以欺上瞒下,但无论如何也糊弄不了吓不跑病毒。它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又当面喊打的少,背后议论的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的高度顽固性、反复性和隐匿性,难以辨别和问责;二是说到底它最省力气、最容易糊弄、应付工作。正因如此,才有地方和部门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做派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说到底,它与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相互矛盾、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必须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相结合。
(作者系法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法律实践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