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除“野味”滥食,还需多久
2003年非典的阴霾记忆犹新,2020年新冠肺炎的警钟持续长鸣。两次公共卫生事件相隔17年,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让人类再次自尝苦果。
人类为了满足舌尖上的“鲜”,让野生动物一次次成为盘中的“味”。而一些食客出于猎奇、滋补、炫富等心态食用野生动物,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野味产业”。
因为有买卖,所以有伤害。长期以来,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屡打不绝,上游非法猎捕、杀害,下游非法出售、购买、利用、运输野生动物及制品等,严重破坏了生态,打破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平衡。
今年3月3日,是联合国第七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之时,这个特定日子注定沉重。今年全球的主题是“维护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我国的主题是“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倡导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呼吁全社会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不应该再让“拒绝野味管住嘴”“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成为空洞乏力的口号。在立法层面,1989年实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因为非典疫情,在2004年第一次进行修订,随后17年间,又修订了3次。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第五次修订也提上了日程。而在这个“空窗期”,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及时为全国野生动物利用产业按下了“暂停键”。在执法层面,针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更加凌厉的专项执法、监管行动也在全国范围内迅即展开。与此同时,保护野生动物更需要公众共同参与,普法宣传更需再发力。
万物皆有灵性,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让我们一起努力。
相关报道详见02~04版
策划人:田雄 执行人:张晓娜 赵春艳 李卓谦 任文岱 庄德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