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新时代政法工作再上新台阶 为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1月17日至18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工作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工作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会议要求,全国政法机关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以统筹推进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为立足点,以防控化解各类风险源为着力点,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切入点,全面提升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
防止将经济纠纷
当作犯罪处理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政法工作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健全向党中央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制度,建立政治督察制度、纪律作风巡查机制。推动地方建立干部“协管”“协查”机制,加强乡镇政法委员配置,党委政法委职责定位日益清晰、作用日益凸显。
同时,依法改判一批涉产权冤错案件,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春雷”行动。
会议指出,2020年政法工作,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功能,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发挥执法司法保障作用。
企业发展需要营造更好的法治环境。
会议要求,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防止将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将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健全涉企冤错案件依法甄别纠正的常态化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以法治保障各类主体创新创造活力。
为打好三大攻坚战提供法治保障。
会议强调,要积极参与经济金融风险防控化解工作,完善政法机关与金融机构、行业监管部门协同配合机制,并把依法办案、追赃挽损、维护稳定结合起来,严防形成风险综合体。依法防范打击脱贫攻坚领域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惩处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的犯罪行为,快审快执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让“法律扶贫”助推“精准扶贫”。
全面落实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健全刑事制裁、民事赔偿和生态补偿有机衔接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责任制度,深化环境资源案件管辖制度改革,用法治助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为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法治支撑。
会议明确,要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国家自贸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通过加快相关立法、出台指导意见、加强执法司法区域协作、提供法律服务等举措,发挥好法治引领、保障作用。
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会议表示,要加强对外执法安全合作和对外法学交流,实施法律服务“走出去”战略,健全“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高对外开放法治、安全保障水平。
夺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胜利
今年是实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为期目标的决胜之年。
会议指出,2020年要围绕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以开展“一十百千万”行动(即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整治十大行业领域突出问题、挂牌督办百起大案、缉拿追捕千名逃犯、依法审结万起案件)为牵引,既在深挖整治上见成效,又在长效常治上下功夫,夺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胜利。
2019年,中央政法委组织召开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第二次推进会、四次领导小组会议,两次组织全国扫黑办主任、副主任分片蹲点调研,分阶段研究推进工作。
推动省市县乡村党委(党支部)书记亲自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组织中央扫黑除恶第二、三轮督导并开展“回头看”,突破了云南昆明孙小果案、湖南怀化操场埋尸案等一批大要案件。开展对黄赌毒和黑恶势力听之任之、失职失责甚至包庇纵容、充当“保护伞”专项整治,推动对盗抢骗、食药环等违法犯罪打击整治。
坚持刀刃向内,立案查处一批涉黑涉恶腐败和充当“保护伞”的政法干警。
会议强调,今年要紧盯举报线索、涉黑涉恶大案要案和积年恶性命案不放,紧盯“打伞破网”不放,紧盯“打财断血”不放,攻坚克难。
同时,对群众反映强烈、久攻不克的案件,全国扫黑办要挂牌督办。对主犯等关键案犯在逃的,要加大追逃力度。加强对涉黑涉恶罪犯的监管改造。要发挥特派督导专员利剑作用,开展专业化、点穴式、机动式督导,推动各地啃下“骨头案”、拔掉“钉子案”。
当前,涉黑涉恶案件已进入起诉审判的高峰期。
会议指出,要加强办案团队建设,提高诉讼质效。及时研究出台司法解释和指导案例,加强专业培训、办案指引,确保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
对社会治安、乡村治理、金融放贷、工程建设、交通运输、市场流通、资源环保、信息网络、文化旅游、教育卫生等十大重点行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开展专项整治。各地各主管部门要敢于向一些地区、行业、领域的顽症痼疾动刀。
会议提出,全国扫黑办要协调主管部门研究制定专项整治方案,逐一推动攻坚。对整治不积极、效果不明显、行业乱象依然突出的,要督促依纪依法追究责任。总结提炼专项斗争成功经验,转化为制度规范,形成打击、整治、管理、建设长效机制。
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是“中国之治”的支撑点。
会议表示,今年要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将重大矛盾风险解决在市域。
2019年,全国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枫桥经验”由乡村治理向城镇社区治理延伸。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推动基层治理力量落到社区、网格、楼栋。
会议要求,2020年指导试点市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造一批市域社会治理新经验、新亮点,发挥好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守紧矛盾风险源头关、监测关、管控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会议表示,完善信访制度,推行市县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发挥信访工作在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利益、防控化解矛盾中的源头性基础性作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突出问题,健全经常性专项打击整治机制,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同时,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贩枪、网络黄赌毒、网络传销、电信网络诈骗、网络套路贷等新型网络犯罪,完善线索快速落查、跨区域协作和跨境执法司法合作机制,深化打击整治行动,坚决打掉网络黑灰产业链,遏制网络犯罪高发势头。依法严厉打击侵犯公民隐私、损坏数据安全、窃取数据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构筑新业态风险的隔离带。
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
当前,政法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难题、开新局。
会议指出,今年要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继续推进政法领域改革,破除体制性、机制性、政策性改革的堵点。
过去一年,党委政法委综合协调政法工作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法院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检察院内设机构改革总体完成,行业公安管理体制实现重大变革,司法行政机构职能进一步整合优化,跨军地改革圆满完成,法学会改革深入推进。
会议要求,2020年尽快制定四级法院职能定位改革方案,合理确定四级法院职权配置、案件管辖和机构设置。深化互联网法院改革,探索互联网司法新模式。深化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健全行业公安机关管理体制,推进省以下公安机关机构改革。
同时,推进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构建监禁刑与非监禁刑相互衔接、统一协调的刑罚执行体系。完善法学会领导管理体制,健全参与法治建设工作机制。
会议强调,加快构建权责一致的司法权运行新机制,完善政法系统司法监督政策措施,加强政法单位内部监管和问责,最大限度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完善刑事、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和公益诉讼检察案件办理机制,拓展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对民事案件审判的检察监督机制建设。推进在市、县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派驻检察机制改革,构建一站式、全要素、即时性的执法监督管理新模式。
对“保护伞”加大倒查问责力度
针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会议要求,打一场刀刃向内、正风肃纪的攻坚战。对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执法司法腐败问题,要坚决依法依纪查处。
加大倒查问责、案件通报力度,有针对性开展警示教育,引导政法干警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完善党委政法委“协查”机制和纪律作风督查巡查机制,健全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形成正风肃纪长效机制。
岁初年末往往是各类矛盾、案件、事故的多发期。会议强调,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涉枪涉爆、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违法犯罪活动,强化社会面巡防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防范,做好春运安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