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监狱(戒毒)管理局 召开改造(戒治)项目孵化工作动员部署会

本报讯(记者张晓娜) 17日,北京市监狱(戒毒)管理局召开改造(戒治)项目孵化工作动员部署会,确定在局内孵化经史合参、愤怒控制、积极行为养成三个项目。今年将制定关于三个孵化项目的人才培训方案,通过技术上门服务的方式,继续加强民警培训,形成监所均匀分布、年龄结构合理、操作技能娴熟的项目人才队伍。

会上,党组成员、副局长何中栋进行了工作动员部署。党组书记、局长刘亚东为北京市监狱、团河教育矫治所、新安教育矫治所三个孵化基地授牌,为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副所长周勇等8名社会专家颁发聘书。

改造(戒治)项目又称“矫治项目”或“矫正项目”,是用来实现具体矫正目标的系统化、程序化、可操作的干预措施,具有科学、精细、规范的特点。作为教育改造工具库中的利器,其目标明确,群体固定,措施针对性强。

近年来,北京市监狱(戒毒)管理局遵循循证矫正理念,聚焦改造需求和犯因性因素,结合所管人员实际,不断引进和开发改造(戒治)项目,促进教育转型升级,切实提高改造质量,形成了一批科学性、规范化、可操作、易推广的项目并加以实践。截至2019年底,全局共实践改造(戒治)项目30余个,初步形成了面向多种犯罪类型、覆盖不同改造阶段、采用多元矫治技术的项目百花齐放局面。其中,内视观想、经史合参、愤怒控制和积极行为养成是成熟项目的典型代表。

内视观想项目通过连续七日密闭式思考,引导所管人员感恩亲情、换位思考、常思己过,被司法部确立为“中国罪犯关键性矫治技术”。北京市监狱作为内视观想孵化基地,帮助新疆、河北、四川、安徽等全国8省市12个监所开展项目和培训民警,项目也在局内的7个监所得到孵化推广。经史合参项目以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体验式教学,促进所管人员知行合一,被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确定为“文化改造国学教育方法创新研究”课题,北京市监狱和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被确立为项目“示范应用基地”。愤怒控制项目着眼于暴力犯冲动攻击行为,进行情绪引导和自控练习,获批为北京市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被中央、地方多家新闻媒体广泛报道。积极行为养成项目以激发改造动机为出发点,采用课程与团体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成功被多个监所复制实践。另外,局属各监所积极行动,形成了包括正念训练、亲情修复、社会适应等一批具有实用性的特色项目。

在实践项目的过程中,北京市监狱(戒毒)管理局始终采取问题导向,切实解决监所的重点难点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项目研发与开展的过程中,北京市监狱(戒毒)管理局积极引入外脑,目前全局各监所与21家高校和社会专业机构开展合作。在人员培训上,通过理论讲座、项目体验、实操训练等形式,多年来开展专题培训14期,加深了民警对于项目的理解,强化了民警的技能使用。同时,市局统一调配资源,出台工作方案,部署民警在监所间轮岗开展项目交流实践,互通有无,实现项目技能“传帮带”。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北京市监狱(戒毒)管理局改造(戒治)项目工作进入深化发展、协同共进的新局面。下一步,北京市监狱(戒毒)管理局将进一步加强改造(戒治)项目的推广工作,选取复制点单位进行项目孵化和人才培养,为项目更加广泛实施奠定坚实基础。改造(戒治)项目将继续以务实的方式、鲜活的形式、创新的态势发挥改造功效,引领所管人员走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