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明街道党建引领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释放了中国之治最强信号。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有效破解社区管理症结问题,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上实现新突破,深圳市光明区公明街道引进党建引领模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以健全和完善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为目标遵循,探索基层群众诉求解决新方向,走出了一条看得见身边问题、听得到群众诉求、认得清社情民意、管得住隐患风险的基层治理改革之路。

 

创建党建引领新模式

紧扣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目标,以支部建在家门口,打通党群关系最后一米工作为抓手,以党建引领,五员入户为总揽,着力构建社区党群关系新体系。街道精心打造以社区党委网格党总支特色党小组为基本框架的组织体系,实现党组织、党员和居民群众的广泛互动。截至目前,1030名在册党员、895名流动党员、1028名综治队员已在5个社区全面铺开。打造了“5个社区党委—16个片区党总支—335个网格党支部三级组织体系,实现把党支部建在家门口,打通党群关系最后一米,由335个党支部集结网格员、综合整治队员一起走街过巷,实现了辖区全方位、无死角组织全覆盖,将辖区1903名党员和1030人组成的5支社区综合治理队伍全部纳入网格组织管理。运用面对面式、入户式的宣传模式,发动群众举报涉黑涉恶线索,使宣传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深入民心,专项斗争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

支部建在家门口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成为光明区全区复制推广的新样本。75日,由区委改革办召开的光明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专家研讨会上,来自广东省委党校、深圳市委政研室等多名业界专家对此项改革予以高度评价。

党建引领吹哨报到,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该街道结合因地制宜,建立诉求服务站、数字服务平台、区域平台,率先在街道5社区内打造5个社区群众诉求服务大厅,推行全天候、全时段接待群众来电、来信、来访,打造一站式群众诉求服务平台,及时接收、处理群众反映诉求,切实解决群众诉求、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结合辖区重点单位、人员密集商区矛盾纠纷多的实际,在重点小区、大型商区等,打造7个社区诉求服务站。精准辨别突发应急事件,做到迅速反应,即时吹哨,组织相关力量赶赴现场进行应急处置,第一时间消除隐患,切实保障辖区社会平安稳定。2019年,各社区群众诉求服务大厅共受理各类诉求、矛盾纠纷1209宗,已成功化解1206宗,化解率99.8%

高标准保障信访积案化解。公明街道制定与完善领导干部下社区接访制度,安排街道主要领导、各职能部门分管领导、各社区挂点领导及两代表一委员每周定期在各社区群众诉求服务大厅开展接访活动,面对面接待群众,阳光信访回应群众诉求。此外,在5个社区的群众诉求服务大厅以及公明派出所、街道信访大厅等还建成了在线司法确认室,并组织全部工作人员进行在线司法确认操作培训。

精防工作精细化推动。公明街道高水平运行预防排查、衔接联动、多元共治、考核评议等四级机制,重点在重大项目、环境保护、劳动争议、物业管理等重点领域及重点稳控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对象开展不稳定因素摸排工作,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快速处置衔接,做好工作制度、群众诉求受理服务有效衔接,加强与信访、网格、司法、劳动、公安等有关职能部门沟通联系,构建多元主体、多元平台、多元服务的社区多元共治机制,为群众提供群众诉求、纠纷调处、法律服务、心理服务、帮扶救助五项服务,并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进行考核,同时,将群众知晓率、诉求解决满意度一并纳入考核,扩大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深度和广度。2019年共排查一般患者276人,高风险患者22人。全力落实监护制度,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实现八位一体关爱帮扶小组全覆盖。

辖区流动人员多,城市管理体制和基层治理难度较大,加上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脏秩序乱,多次整治后效果难以持久,出现治理反弹的不良循环。面对这一难题,公明街道探索实施社区综合治理队伍工作模式,将安监、城管、网格等部门执法力量全部下沉一线,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开展群众服务和综合治理工作,实现了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针对各自业务进行集中整治。此外,该街道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实用化要求,建成街道管控指挥分中心,将城管、安监、网格、消防等工作队伍开展的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动态视频、动态信息和业务数据整合的模式为一线工作人员、管理领导、职能部门提供指挥调度、应急处置数据信息。

同时,该街道以党建为引领,进一步强化大社区治理模式,大力推动的社区综管队工作模式成效凸显,形成了鲜活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辖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公明街道将以公明党旗红为新起点,切实找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结合点,用城市基层党建最新成效推动辖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而用高质量发展有益成果检验城市基层党建成效。

 

聚焦理念转变

打造心理服务新机制

近年来,公明街道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引领,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引领价值取向,化解社会矛盾,防控社会风险,构筑社会心理防线,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有爱的社会心态,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公明实际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路子。而“V爱之家心理健康关爱空间,则是其中一个生动的实践。

将公益心理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充分发挥“V爱之家平台作用,形成了敢做、会做、能做的公明街道创新心理服务平台。公明街道辖区各派出所、社区、各特殊人群管理单位加强与“V爱之家的联动,完善多部门关爱联动机制,共享资源,开展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务,发现有需要心理辅导的人员时,及时转介到“V爱之家进行心理干预。2019年,各社区网格工作人员在社区宣传栏、楼栋宣传栏张贴“V爱之家宣传海报1500余张,入户发放折页8000余张,告知居民公明街道心理关爱热线电话,使得公明街道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心理辅导服务的便利化。

为边缘青少年重筑起亲子沟通平台。青春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总是磕磕碰碰的,15岁的小周正在遭受着这样的亲情困境。10年前父母离异,小周从小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加上父亲工作繁忙对小周陪伴不足,管束不严,种种原因让小周辍学、迷上网络游戏,且交上了不良友人,曾多次犯盗窃罪等,沦为边缘青少年。因为与父亲关系恶化,与父亲沟通越来越少,不再听父亲教导,父亲对小周已然失去信心。

2019718日,公明派出所衔接公明街道“V爱之家为小周做心理辅导,心理社工通过共情、倾听技术,使小周逐渐打开心扉。小周表示自己对家庭的爱是非常渴望的,但又不能正确表述,与父亲之间的对话常常是互相伤害。社工又通过电话多次与小周父亲沟通,一步步厘清父子之间问题发生的本质,让孩子接受现有的单亲家庭,体谅父亲的不易,让父亲了解孩子犯错的深层需求,重燃培养照顾孩子的信心。经过3个月的帮扶,父子之间的隔阂已逐渐消除。目前,小周在父亲的帮助下也找到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生活步入正轨。

关爱社区服刑人员心理,架起矫正暖心桥。为预防和减少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帮助社区矫正人员以全新的面貌、健康的心态融入社会,“V爱之家协助司法所人员开展社区矫正人员心理矫正工作,获得初步成效。

20191018日,刚进入社区矫正监管的人员王某,在入矫测评中显示有中等程度的抑郁、焦虑并伴随有人际关系敏感、自杀风险系数较高等情况,经过公明街道“V爱之家专业心理咨询师耐心的心理帮扶工作,多次面谈及家访跟进,王某逐渐意识到自己心理困扰的根本原因,坦然接受社矫监管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接纳自己犯错而受到的司法惩戒,积极完成心理咨询师布置的作业,重新与家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自杀意念消除,并积极参加“V爱之家开展的相关心理主题活动,主动与社会重新建立联系。现社矫人员心态稳定,恢复正常监管。

“V爱之家自今年523日运营以来,共接受个案80人,开展心理咨询162人次,其中危机干预8起,筛选服务抑郁症患者5人。为受益群体覆盖更广,打造公明心理品牌,“V爱之家开展心理关爱活动27场,心理宣传活动22场,直接服务受益9785人,间接受益群体3万余人。为教育工作者、外卖小哥、残障老者、社区居民等群体讲解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疏导,并在辖区内成立了光明区第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星灯心理服务志愿者成员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社会心理动态监测方面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