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法治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更好发挥作用
使法治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更好发挥作用
——习近平主席致中国法治国际论坛(2019)贺信引起热烈反响
本报讯(记者王涵 见习记者陈和秋)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法治进行保障。”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中国法治国际论坛(2019)发来贺信,他在贺信中指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希望大家加强交流、增进共识,积极促进相关法律制度发展和完善,使法治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更好发挥作用。
增强信心 凝聚共识
“习近平主席发来的贺信表明,他对‘一带一路’倡议和这次论坛高度重视,并希望与会代表为论坛献计献策,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作出贡献。”俄罗斯联邦法律家协会代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法学本科教务长艾莲娜·塞申科认为,这次论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良好的法治保障,在这方面,中国法学法律界和中国法学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强调,法治合作已经成为任何国际合作的基础,体现了中国最高领导人对于法治合作的高度重视。”德国“欧亚之桥”项目创始人莫里茨·鲁道夫认为,这次论坛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法治合作平台,可以让来自不同法律辖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会代表对于法律的概念达成共识,认真研究“一带一路”框架下法治合作的结构和形式等问题。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表达了中国对于共建‘一带一路’更广阔、更开放的姿态,作为东南亚成员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们将会从‘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中获得更多双边和多边发展机遇。”柬埔寨司法部监察司司长坎万纳表示,这次论坛的举办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在法律、法学、法治方面的合作与发展。
“习近平主席贺信中提出的愿望和提议,是关于在国际法治合作中建立标准化的问题,这些标准的制定,非常有利于今后国际条约和国际项目的实施和法律保障。”白俄罗斯法律家联盟执行主任伊琳娜·奥洛夫斯卡娅表示。
“当今是在国际规则框架下进行国际合作的时代,中国对国际法治最大的贡献就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认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不久,我们就召开本次论坛,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国进一步提升国际法治水平的信心和能力。
作为会议的重要成果,论坛发布了《中国法治国际论坛(2019)主席声明》,就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共同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构建更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规范企业投资经营行为等提出了21方面主张,将进一步推动各参与方加强交流、增进共识,使法治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更好发挥作用。
消弥纷争 共谋发展
《主席声明》提出,坚持求同存异、包容互谅、沟通对话、平等交往,加强法治合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话化解分歧,协商解决争端,不断增进法治共识和法治互信。“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引起众多贸易纠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解决方案。”古巴法律家联盟主席阿莱克西斯·吉纳尔特·卡托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健康、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经济、资源、法治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经验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加强联系与信任,有效打击贸易保护主义。
“中国政府对法治建设的重视程度令我十分钦佩,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它使得我们各国与中方之间的沟通交流有了一个稳定的基础。”印度律师协会候任主席普利桑特·库玛尔表示,各国的合作除了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还应该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需要建立横跨不同体系、不同制度的保障体系,营造平等、自由的法治环境。
“在相关国际公约框架下进一步协调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一带一路’进一步发展非常重要。”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明德认为,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知识产权制度存在地区差异,如何协调各个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制度,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调解将会作为非常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发挥作用。”亚太法协“一带一路”委员会联合主席梁柏林认为,在调解过程中,双方当事人最了解自己的业务以及如何调整业务,继续维持合作关系。
期待未来 共谱华章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一带一路’的倡导,争议解决的方法日益国际化,中国解决争议的法治体系也要融入到国际体系之中。”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会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法研究所所长沈四宝认为,目前各国普遍承认和认可的非诉讼争议解决方式主要是仲裁和调解,中国的仲裁和调解制度要不断国际化,中国的仲裁和争议解决体制要不断给国际争议解决领域提供中国元素、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本次论坛是中国法学会对外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主任尹宝虎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给我们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让我们方向明确、信心倍增,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贺信的精神,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在工作中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治交流,在法律服务建设方面多做贡献,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共同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培养了解当地法律法规,掌握国际法,熟悉各国法律制度异同的涉外法治人才。”北京政法职业学院院长、北京“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会会长许传玺认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对相关国家法律制度的研究要跟上,要加强法学教育和法律培训,为推动共同法律规则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副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院长赵宏瑞认为,本次论坛意义重大,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法治互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窗口。法治国际化要配合服务于经济全球化,中国把法治全球化、国际化这面大旗主动扛起来,就是为世界经济全球化作出的巨大贡献。
为此,《主席声明》强调,支持和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共同致力于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高水平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在“一带一路”参与方共同努力下,秉持和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和国际法,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一带一路”法治合作一定会不断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