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之峰的攀登者 ——记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万景周
2002年,万景周考入山东省乳山市人民法院工作,现任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一庭庭长。被授予全省优秀法官、威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被评为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和首批省级审判业务专家。
办公桌上,一边放着厚厚的办公文件,一边放着一摞专业书籍,几盆绿植衬得办公室生机勃勃——窗明几净,简单朴素,一如万景周的工作风格。
2003年,万景周毕业后第二年,恰逢全国第二次司法考试。那时,他定了一个“小目标”——一定要通过司法考试。回想起这段往事,万景周记忆犹新。白天,他忙于工作,一到晚上,就开始复习司法考试,熟记各类法律条文,每天都学到半夜。他几乎放弃了所有业余活动,每当夜晚来临,都是咖啡和浓茶作伴。努力没有白费,万景周最终以全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司考。正是这个目标,让万景周与当初“误打误撞”选择的法律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隔多年,万景周仍记得许多与法律相关的“第一次”:第一次走上法庭,忐忑不安,但法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油然而生;第一次独立办理婚姻案件,深刻感受到经营好婚姻和家庭的不易……
初心不改
选择一份职业,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并且一直努力去成为这样的人,万景周一直坚持着初心。
他的初心就是做一名好法官,把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法治轨道,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在民事审判方面,大事不多,但每一个案件对于当事人来说都是大事。”万景周就是把每一个案件都当作大事处理,最大限度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每个人的心田。
法官,首先是一个“社会人”,又扮演着处理法律关系的角色,对于法官来说,法与情的碰撞,是一件很常见的事。但万景周认为“法律不是冰冷的”,他总是在受理案件的过程中,让法律“活”起来。遇到没有赔偿能力的当事人,万景周会通过申请司法救助等方式帮助受害人,让陷入困境的受害人及家属得到法律的安抚。
“良知”是万景周经常提到的词。“出身农家的我,从一开始,对底层、弱势群体有着天然的同情心。”因为亲身经历,万景周更能感同身受,“不能一判了之,要深入解决。”因为深知生活不易,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特别是弱势群体,万景周都会竭尽所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在一起案件中,冯某因“占座”纠纷受重伤死亡。本来法院判决赔偿冯某父母28万元,但因两名被告经济能力有限,只赔偿了4万元。8年后,冯某年近七旬的父母从东北老家来到威海,希望法院协商赔偿问题。
万景周了解到两位老人生活艰难,被害人是独子,老两口年老多病还在山区从事着护林、看山、种地等劳作,这次来威海的路费都是借的。既是使命职责所在,也是恻隐之心使然,万景周把两位老人当做自己的父母,安排与被告及家属见面,最终协调一名被告人父母再次赔偿4万元。他还不放心,又帮助申请到了1万元司法救助金,让老人感到一丝安慰。
“老万啊,就是这样一个人,业务上一定要争第一,但对待弱势群体又比谁都柔情,看不得他们受委屈。”在威海中院,熟悉万景周的同事都这样评价他。
一心为民
万景周就像一枚硬币,一面是法官这个职业,一面是党员这个身份。无论是法官还是党员,都需要与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两种身份的重合,让万景周更深刻体会到“人民”这两个字的千钧之重。
“121户业主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系列案”是万景周遇到的棘手案件之一。业主全部是外地人,彼此之间都是陌生人,每个人诉求也不尽相同,案件几乎无法破解。为了尽快解决,万景周和同事们每天都熬夜到凌晨两三点钟,对整个案件条分缕析、抽丝剥茧。第一天,劝导、解释,连夜研究处置方案;第二天,召集业主代表和房产公司,想方设法进行调解;第三天,与业主分批谈方案,终于消除了各方分歧,达成一揽子调解协议。在这场案件的办理中,万景周的嗓子哑了,嘴周围起了一圈泡。“你们法官真不容易。”组织签协议的时候,一位老太太这样说。这简单的一句话就像一股暖流,涌上万景周的心田,消解了三天来的疲惫。“这不但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审判技巧,更要善于运用法律和非法律手段协调和化解矛盾。辨法析理,让胜败皆服。”万景周总结道。
在工作过程中,万景周也不是没有感到过疲惫和力不从心。有些当事人对审判结果不理解、不满意,甚至会辱骂、威胁,但万景周从来没有放弃对工作的热爱。哪怕最平常的案件他都会全力以赴,把“最好的自己”展现出来,他总能很真切地感到工作的价值,体悟到那种充盈在心间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由于工作的忙碌,万景周对家人始终有一份亏欠在,但他很清楚,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并没有因此降低工作要求,反而以苦行僧的态度和精神,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为自己“充电”“加油”。无论求学还是工作,21年来,万景周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初心、使命,在法律这座巍峨的山峰上,他愿意做一个“攀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