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为民航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特约撰稿 李样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依法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维护权益,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一论断不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更为构建民航治理新格局,促进民航事业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航空运输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国家战略,要站在国家安全、国家战略的基点上系统地研究民航的航空运输安全工作。民航运输与旅客人身、财产关系密切,公众关注度高,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形成良好的民航安全治理新格局,促进民航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民航运输的快速发展取决于两方面有效保障,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两安全一服务,即航空器自身运行安全、航空器外部运行环境安全、良好的航空运输服务。从促进民航运输服务业发展角度来看,两安全一服务的实现与良好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休戚相关。

 

生产安全有序运行离不开法治

首先,民航安全生产要求,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安全生产强调运行依法依规,严格按照生产操作标准有序进行,容不得半点马虎。为了确保民航运输各环节生产操作的规范性,除了传统的行政监管手段之外,还要辅助质量控制等手段检验生产操作规范性。和地面运输、海上运输相比,航空运输方便、快捷,飞机本身价值不菲,其身处万米高空、机舱内外压差别大、近百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系于一机,这容不得操作上出现半点差池。其操作上的丝毫不规范都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且损失巨大,公众对这类事件关注度高。因此,从根本上讲,民航安全生产本身就意味着要严守规则,容不得半点闪失。

其次,操作标准要求其通过立法加以法治化。民航安全生产和安保运行的每一项规则都具有显著的强制性,正如民航业通常流传的那样:每一项民航安全要求都是通过血淋淋的代价换来的。航空运输安全要求极高,安全生产无小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3条明确规定,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具体到民航运输主体责任,笔者认为,要做到一个航班一个航班地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主体责任的落实,而主体责任的实现取决于对相关操作要求和标准的严格遵守。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法治力量的层层传导。

 

空防安全维护需要法治保障

民用空防安全是民航运输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良好的空防安全环境,民航安全运输压根无法实现。

第一,应对空防安全形势需要依靠法治。民航运输除了点多面广、线长环多、保障不均之外,政策要求比较高、安保标准国际性比较强。但目前国际安全形势错综复杂。首先,航空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习近平在2014年上海亚信峰会上指出: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安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进一步拓展。在这种形势下,民航难以置身其外,除传统民航安全威胁外,非传统安全威胁也层出不穷。加之,恐怖分子利用现代科技通讯手段会壮大暴恐极端势力声势。因此,国际国内民航空防安全压力随之陡增。其次,当下恐怖极端势力生存空间极度压缩回流趋势明显。民航的空防安全,重心是反恐。目前,在全球反恐大趋势下,恐怖极端势力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度压缩,四处流窜,回流趋势日益突出,尤其是边境地区人员流动较大,地理环境特殊,地缘形势错综复杂,管理难度增加。这增加了管控难度,为民航反恐带来了挑战。再次,部分民航安保案事件行为人目的动机无规律可循。如2018415日发生在国航CA1350航班的劫持恐吓乘务人员事件,后经调查犯罪嫌疑人徐某,有精神病史。最后,不可预测风险增多对处置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美国“9·11事件等突发事件,让民航面临的风险变得不易预测。因此,通过立法为民航行政监管和民航运输服务单位扩权赋能极为必要。

第二,民航安保工作特点决定了安保工作需要以法治作为坚强后盾。地面防、空中反、内部纯,作为我国民航空防安全的工作理念一直为民航人所熟知。为了实现民航运输的安全运行,中国民航局公安局提出了六严工作要求,公安要严打、安检要严查、空中要严控、货运要严治、内部要严防、监管要严管。总体来看,民航安保工作重在查人控物,发现并及时排除危险源。民航业人身、财产颇受公众关切,民航安检作为地面安保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其具体工作与旅客人身、财产关系密切,且敏感度高。因此,筑牢法治网络,严守法治要求颇为重要。

 

真情服务,需法治保障和助力

近年来,我国民航业快速发展,民航旅客成倍增长。许多航空公司纷纷在服务质量上发力,强化服务意识。其随着真情服务理念的提出,为民航运输服务单位提出了服务新方向,设定了服务新标准。公共航空运输企业、民航运输机场、航空销售代理人、航空销售代理人网络平台经营者、航空信息企业等单位,作为民航运输服务链条上的环节之一重视服务既是理所应当,也是职责所系。在这种情况下,培养民航运输服务从业人员学法用法意识,增强和提高其善于通过法律手段处理纠纷矛盾的能力,对营造良好的民航运行环境极为必要、迫切。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同样法治也是民航运输安全运行的最好环境。鉴于此,笔者认为,真情服务的实现同样也需要法治保障和助力。

第一,要恪守法治底线,摆正安全与服务的关系。真情服务的实现是以安全为前提条件,民航运输安全的要求不可突破。安全是前提,是“1”,服务是1后面的无数个“0”,如果安全得不到保障,所有服务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民航运输服务单位应当严格贯彻民航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要求。

第二,依法规范服务标准,减少旅客与民航运输服务单位之间的纠纷。在民航运输服务过程中,因服务而引发的旅客与民航运输服务单位之间的纠纷仍占一定比例,如因航班延误、机长拒载、安全检查等引发的纠纷。目前,关于航班延误现象的规范与管理,我国先后出台了航班延误管理的多部文件,相信这对民航运输服务的规范化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依法规范技术管理手段的运用,促进民航运输快速发展。目前,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民航运输服务单位也在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如人脸识别技术等。从真情服务角度看,旅客信息的获取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对旅客的差异化精准服务,增强旅客民航运输感受体验的舒适度,更能落实真情,体现真情,但这些信息的获取、应用和保存都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从国际角度来看,随着《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实施,在真情服务过程中也应注重对旅客信息的保护,否则不但可能面临监管者的严重处罚,也可能招致来自旅客的诉讼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法治能够规范民航运输服务业快速发展,使其守正行远。

(作者系法学博士,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国际民航组织安保培训中心、民航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