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处分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明确5项政务处分原则 拟定6种政务处分种类
本报讯(记者邵春雷) 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同步在中国人大网发布的草案说明显示,为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管理监督,实现党纪与国法的有效衔接,推进政务处分的法治化、规范化,今年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2019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将制定政务处分法列入。按照工作安排,政务处分法起草工作由国家监察委员会牵头,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参加。整个政务处分法起草工作遵循整合规范政务处分法律制度,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纪法协同、法法衔接的思路和原则。
今年8月,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
此次全文公开的草案分为7章,包括总则,政务处分种类和适用,违法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政务处分的程序,复审、复核、申诉,法律责任和附则,共66条。
草案明确了政务处分主体和基本原则。规定处分决定机关、单位包括任免机关、单位和监察机关,明确两类主体的作用和责任;明确了党管干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民主集中制,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5项政务处分原则。
草案规定了政务处分种类和适用规则。参照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确立的处分种类,设定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6种政务处分和相应的处分期间。对处分的合并适用,共同违法的处分适用,已免除领导职务人员和退休、死亡等公职人员的处分适用,从重、从轻和减轻处分以及免予处分的适用,违法利益的处理,以及处分期满解除制度等规则作了具体规定。同时,草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公职人员,分别规定了处分后果,力求真正发挥政务处分的惩戒作用。考虑到未担任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或者国有企业人员职务的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存在无职可撤、无级可降的情况,草案规定,这些人员有违法行为的,可以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单位直接给予或者监察机关建议有关机关、单位给予调整薪酬待遇、调离岗位、取消当选资格或者担任相应职务资格、依法罢免、解除劳动人事关系等处理。
草案明确了公职人员违法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为体现政务处分事由法定的原则,草案系统梳理现有关于处分的法律法规,从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规定的违法情形中,概括出适用政务处分的违法情形,参考党纪处分条例的处分幅度,根据行为的轻重程度规定了相应的处分档次,并分别针对职务违法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规定了兜底条款。
草案明确了严格规范政务处分的程序。对处分主体的立案、调查、处分、宣布等程序作了规定。考虑到有的公职人员在任免、管理上的特殊性,草案规定,对各级人大(政协)或者其常委会选举或者任命的人员给予撤职、开除政务处分的,先由人大(政协)或者其常委会依法依章程罢免、撤销或者免去其职务,再由处分决定机关、单位依法作出处分决定。
草案也明确了被处分人员的救济途径。专章规定了复审、复核、申诉途径,还规定了处分决定机关、单位和人员违反规定处置问题线索、不依法受理和处理公职人员复审、复核、申诉等违法行使职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同时,草案也明确了关于配套规定的问题,对制定具体规定作了授权,规定国务院、国家监察委员会或者相关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法,制定具体规定。
草案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19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