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医疗事故责任问诊

如果发生风险该由谁担责?

手术机器人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尽管它已能做到十分精密,但安全性依然被人们广泛讨论。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责任划分问题,更是值得思考。

 

 

住院12天后,潘虹死亡了。去世前8天,手术机器人为她做过一次手术。

潘虹是吉林人,感到身体明显不适后,被省内某知名医院诊断出左肾上腺肿瘤。确诊第四天,医院为她实施了手术机器人左肾上腺肿瘤切除手术。术后又诊断是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这种手术在临床上属高风险,术中、术后都可能出现极大的血压波动,并发症难以预测,医院却没有详细告知凶险程度。

果然,手术过程中,潘虹出现血压、心率明显波动,术后又陷入急性呼吸衰竭,并转进ICU抢救,病情也逐渐加重,一周后离世。

司法鉴定部门报告称,医院对潘虹的诊疗过程中存在过错,与之术后休克死亡存在因果关系。这个过程,疑似暗指手术机器人

近几年,手术机器人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尽管它已能做到十分精密,但安全性依然被人们广泛讨论,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责任划分问题,更是值得思考。

死在机器人手术

目前,手术机器人最火的是达芬奇,以麻省理工学院(原名斯坦福研究学院)研发的机器人外科手术技术为基础,多家机构联手进一步开发。由美国直觉外科公司投入产业化,并占领巨大市场份额。

之所以叫达芬奇,源自15世纪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他曾在1495年左右设计出第一个机器人。当代达芬奇用于成人和儿童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头颈外科以及心脏手术。

简言之,就是高级的腹腔镜系统,进行手术操作时,需机械臂穿过胸部、腹壁。

由于技术垄断,在美国本土销售价为1000万人民币的达芬奇,到中国变成了2000万元一台。2006年,首台达芬奇引入中国,直到去年,价格才有浮动。

达芬奇系统主要包括医生操控台、床旁机械臂手术系统、3D成像系统等组成。特点是消除医生的手颤抖,增加灵巧性。它的机械手有7个自由度,可以在狭窄的人体胸腔、盆腔中自由弯曲、旋转,实施抓持、切割、缝合、打结等动作。

尽管达芬奇在宣传上近乎完美,但并非没有丑闻。最知名的是,英国一所医院在该国进行首例达芬奇机器人心脏瓣膜手术时,导致病人不治身亡。

据后期调查,手术当天,达芬奇控制台传输信号声音小而且质量不佳,主刀医生奈尔和助手皮莱几乎听不到对方声音,两人只能扯着嗓门大喊。

而手术过程中,达芬奇对病人心脏的缝合位置和方式都不对,导致医生浪费了很长时间拆除缝线重新缝合。

意外的是,患者主动脉竟然被机器人戳破,血甚至喷到机器人摄像头上。慌乱的奈尔只得向场外专家求助。但两位专家以为奈尔不需要帮助,便提早离开。

奈尔和皮莱不得不抛弃机器人操作,开始手动进行胸部手术修复缝合,但患者心脏功能非常糟糕,最后死于多器官衰竭。

监控机器人的专家提早离开是这场手术失败的原因之一,主刀医生对机器人操作不熟练,也是失败因素。依照操作规范,外科医生一般先会进行40次机器人手术模拟,然后再对病人进行手术。奈尔承认他太忙,错过了多次训练。

另外,他也没告知患者,其是第一个用机器人做心瓣手术的人。

彼时,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的医院里有60台手术机器人,虽做过2500多次手术,但从未在心瓣上做过。结果这起英国首例心瓣手术就在机器和医生的操作失误上,让病人丢了性命。

这并非孤例。201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曾发布数据称,2000年至2013年间,在机器人手术中致死的患者已达144人,还有不良事件发生。

上海健康医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张培茗称:手术机器人有一些非常显著的缺点,比如没有触觉反馈,医生无法感知;机器人替代医生会增加患者的紧张感;医护人员需要更多专业的培训等等。

今年早些时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发布警告称,已知临床应用的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可能会带来安全风险,并导致癌症患者预后不良,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生存获益和风险尚未得到确定。

亦喜亦忧

尽管手术机器人存在风险,但在欧美国家已成为通用技术,90%以上前列腺癌均采用其进行治疗。在中国,目前仅有不到100台,进行一台手术的费用在6-7万元人民币。机器人手术费需自理,其他医疗费用能根据医保政策报销。

10多年来,机器人在中国做手术总计超过了10万例,其中泌尿外科手术就占了约4.4万例,其次分别为胸外科、妇科、结直肠外科,均为1万多例。

那么,手术机器人在国内的安全性能到底如何?多位受访专家称,整体情况是向好的,患者接受度也很高。以301医院肝胆外二科为例,这里有一半以上病人接受了机器人手术。病人最多一周时,占到全科病区80%以上。

事实上,除了前述潘虹死亡案例外,涉及手术机器人的事故,在南京也发生过。已经去世的张忠,生前因身体不适到南京某三甲医院就诊,医院诊断为:右侧腹膜后占位、发热待查、肝右叶囊肿、髌骨骨折术后、阑尾切除术后。

医院经讨论研,最终对张忠在全麻下进行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右腹膜后占位切除术。术后转入ICU监护治疗,但张忠感到腹胀伴有发热,最高体温达39度以上,20多天后因腹腔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死亡。

此事,最终经过了司法途径。法院委托安徽天正司法鉴定中心出具司法鉴定意见结论为,南京这家医院在对张忠实施的诊疗过程中存在医疗过错。但医院认为没有错。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南京医院虽称在手术前就相关替代医疗方案对患方进行了告知,但并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所以,支持了张忠要求医院赔偿的诉求。

不过,无论是潘虹还是张忠,法院在判决书中,均未提到死因与手术机器人有直接关系。不能否认的是,他们死前都进行了机器人手术。

责任划分难题

虽然国内还无公开的手术机器人重大风险案例,但去年达芬奇从之前甲类设备降调为乙类之后,还是引起业内猜测。

最早在20095月,《卫生部关于公布第二批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的通知》中是将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英文名为da Vnici S)”列为第二批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

2014年年初,国卫办规划函〔2013558号文件还出现了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简称手术机器人)”的描述,并继续将该设备定义为甲类大型医用设备,明确强调医院配置该设备均需国家卫计委统一规划。

但从2018年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中来看,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已被降调为乙类。对此,有人将其归纳为风险,也有人解读为有逐步放开之势

此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代理人美中互利(北京)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分别于201888日、829日发布《对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主动召回》的事件报告称,在中国销售的981个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均需召回。

有个疑问是,如果机器人发生医疗事故,厂商、医院、医生到底谁该担责?

国内最早引进达芬奇的某医院专家对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说:手术机器人不是智能设备,由医生操作才可工作,不像无人驾驶汽车,一旦出了事故肯定是主刀医生负责任,这个应该没有争议。

现在国外已是第五代手术机器人了,国内目前最新的是第四代,出事故的是前两代。且现在具备锁指功能,医生不操作,机器人手指会自动锁住。该专家称。另有业内专家表示:原则上医院买的设备医院负责,因为现在还没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规范。

类似责任认定难题,在其他国家也现实存在。韩国曾发生过一个案例,一韩国艺人在利用手术机器人进行肾脏切除手术的过程中,发生了十二指肠破裂导致后遗症,并最终死亡的悲剧。

其家属将该医院和手术团队告上了法庭,但检察部门认为该事件与院方及手术团队没有直接联系,宣判上诉无效。

需要注意,面对达芬奇机器人这样的新生事物,国际公认的医疗机器人标准尚未建立,目前有国际小组在进行研究。而中国的标准制定也处于起步阶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北京智慧制造研究院院长王田苗教授则认为:应该从法律上进行规范,出了问题要有溯源的依据。

还有专家撰文指出:在兼顾创新和救济受害人基础上,明确手术机器人的产品属性,扩大责任主体,坚持科技产品缺陷两个标准,创新因果关系认定思维,增加生产者免责事由,完善侵权责任规则体系。

同时,完善责任配套制度,引入责任保险制度、电子监测技术,建立机器人监管机制,以实现科技创新和权利保护间的平衡,进而为完善民法典产品责任制度提供有益建议。该专家说。

(文中潘虹、张忠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