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马青仁:不主动握手的人
马青仁是青海省海晏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年龄最大的刑警,也是该局唯一一位有法医鉴定人资格证的法医。法医的职业神圣而神秘,他们是“为亡者说话,为无辜者申冤”的人。从业34年来,马青仁做过1400余起法医鉴定,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他的同事都知道,他有个习惯,就是从来不主动和别人握手。
马法医,不主动跟人握手
马青仁年轻时就向往公安工作,但中专入学考试因为分数不够没有被警校录取,后来就读于青海省海北州民族卫校医士专业。
1984年,临近毕业的马青仁得到消息,海晏公安局正在招法医,他最终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海晏县公安局。那一年,马青仁19岁。
34年前的选择把马青仁带到现在的位置。他现在是海晏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教导员、法制员,也是目前该队唯一一个有法医鉴定人资格证的法医。
1985年正式上岗前,是半年的法医培训。第一次实操培训,腐败的尸体和浓重的气味让马青仁看到医生与法医的差别,“法医比临床更复杂,病人可以自己说他哪里不舒服,而法医只能自己找答案。”
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当时海北州的法医工作相对滞后,一切需要自己去摸索、实践、积累。为了提高业务水平、掌握法医学鉴定技术,确保每一次法医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马青仁不断充实业务知识,自学刑事侦查学、法医学、实用病理学、法医解剖学等知识,不仅提高了业务能力,而且进一步拓展了刑事侦查及医学视野,丰富了知识面。由于勤于钻研,马青仁很快成长为全州法医学方面的骨干及刑事侦查强将。
马青仁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作尸检时的情景。1985年11月,海晏县金滩乡岳峰村发生一起命案,村民宋某某酒后因为家庭纠纷谩骂儿媳李某某,并用刀刺在李某某左股动脉致李某某死亡。
虽然在入职培训和后来的工作中跟随其他法医见过不少凶案现场,但第一次独立尸检时,马青仁还是紧张得手腿发抖。工作责任在身,再害怕也得继续工作。稳定情绪后,马青仁与同事先进行尸表检测,再进行解剖检验,“解剖刀划下去,还是有点不忍心。”
工作一两年之后,马青仁才觉得“不怕”,“这是工作,虽然心里紧张但是能够克服。”
“不解剖找不到原因,收集不到证据,解剖吧,死者已经受到伤害,已经很惨。”马青仁回忆当时的情景,仍然感到“心里不好受,很矛盾”。
这种“矛盾”的心理伴随他34年的职业生涯,“我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从职责上来说,不做不行,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做的工作是为死者说话,为死者家属和案件的诉讼找证据。”这些年,马青仁通过这样的方式缓解内心的矛盾。
为了缓解家属的痛苦,每次解剖后,马青仁总是尽力将死者遗体细致缝合。鉴定时遇到交通事故伤,马青仁还会对死者遗体进行修复,“给家属一些心理上的安慰,不想让他们看到死者去世时的惨状。”
和其他法医一样,马青仁也遇到过“职业歧视”——很多人不愿意和他握手。有时尸检后,还会遇到别人“躲得远远”的情况。刚开始,他觉得很尴尬,感觉别人看不起他,但过了两三年,马青仁想通了,“这是正常现象,每个人想法不一样,如果我不干法医,只是普通人,我也不会跟法医握手。”
马青仁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着酒精和碘酒,每次检验鉴定完,马青仁习惯性地用酒精和碘酒擦手,“这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多年来,马青仁已经养成不主动跟别人握手的习惯,“如果别人主动伸出手,就说明不计较这件事,如果别人不主动,说明人家计较,就不会去握手。”
伤情鉴定不是一件小事
除了法医学检验鉴定,伤情鉴定也是马青仁的主要工作。马青仁觉得,伤情鉴定非常重要,“法医对于损伤程度的鉴定是诉讼中确定‘罪与非罪’的关键,另外还涉及量刑标准的问题。”
今年5月下旬,海晏县公安局三角城派出所委托进行一起故意伤害案的鉴定。
马青仁说,见到受害人李某某时,其胳膊、胸部、腹部有多处刀伤,最长达16厘米。从表面上看,李某某的创伤程序可能达到轻伤一级,然而经过仔细鉴定发现李某某有些刀伤为划伤,最终确定李某某的损伤程度为轻伤二级,“划伤和创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时候划伤容易当作创伤认定,如果没有检查好,可能就会冤枉人了,本案的量刑也可能相差1年到1年半左右。”
2016年,马青仁在公安部刑事技术法医病理及临床检验鉴定的盲测中,出具的“法医学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意见书”“法医学尸体检验鉴定意见书”被评为“优秀”。
这次盲测,也加深了马青仁对法医鉴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样的案件,每个法医的鉴定结果不同,有的鉴定成轻伤,有的鉴定成轻微伤。如果法医的工作出现任何差错可能会冤枉一个好人,也可能会放过一个坏人,所以必须要高度负责,尽心尽力,不能有一点马虎。这牵涉一个人的命运问题。”
在法医鉴定中,马青仁是个不徇私情,不畏权势的人。工作中,曾有人向马青仁求情从轻给予鉴定,也有领导“打招呼”让他把鉴定结果“写得严重一点”,但马青仁“要么严词以对,要么装聋作哑,要么晓之以理,要么‘宁折不弯’”,依旧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验鉴定。
“认真严谨,能力强,从业34年来,做过法医鉴定1400余份,无一出现纰漏。”这是海晏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大队长杨启赟对马青仁的评价。
“年轻人都愿意跟他学习”
作为海晏公安局刑警大队最年长的刑警,马青仁在从业34年过程中,通过“以老带新”方式,不断指导年轻刑警成长。
杨启赟是海晏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大队长,也是马青仁的徒弟,6年前刚入警时便拜马青仁为师傅,他亲切地称马青仁为“马队”。谈到马青仁6年来对他的指导和帮助,杨启赟述说了马青仁对他的三个影响。
杨启赟说,马青仁总是教导他们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对他们的工作提出严格要求,报警电话响后要马上出动,“他觉得老百姓既然报警,就是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如果出现慢作为、不作为、懒作为,马队就会批评我们。”
海晏县是农牧区结合县,牧区面积占70%左右,有些地区监控覆盖率不高,接到牧民牛羊被盗的警情时,无法依靠监控办案,只能靠挨家挨户走访收集证据,“马队带我那几年,无论过几座山几条河,即使车到不了,人也必须到,详细的走访记录为挽回老百姓的经济损失奠定破案基础。”
“马队常说,我们刑警大队的主业就是侦察破案,侦察破案的目的就是挽回老百姓的经济财产损失。”杨启赟说。
马青仁爱看书,他的办公室放了不少正在看的书和看书时记录的笔记,最近他正在看《刑法及司法解释全书》《新刑事诉讼法司法适用解答》《公安机关执法细则释义》。他爱看书,也鼓励队里的年轻刑警多看书、多学习,“他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杨启赟的印象里,马青仁总是在加班,“夜里两点发案,只要打电话给他,他也会来监督指导民警按照法律法规侦办案件,保证每一起案件都能公平公正移送起诉。”杨启赟说,由于经常熬夜,生活作息不规律,马青仁胃不好,还伴有头疼症状发生。
“我入警6年,马队带了我6年。也是在他的带动和帮扶下,我从一名侦察员,成长为一名派出所副所长,后又到刑警大队当大队长。他的工作作风让我身受感动,年轻人都爱跟他学习。”杨启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