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卫健委:我国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本报讯(记者李卓谦) 9月17日是首个世界患者安全日。国家卫健委在1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患者安全日的活动口号是“人人参与患者安全”,目的是动员医院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患者安全、人人参与患者安全,由点到面、形成合力,共同编织一个紧密的安全网,提升医院安全水平,保障患者健康权益。
今年5月在瑞士举行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9月17日设立为世界患者安全日,以传播患者安全理念,推动全球协同合作,共同增进患者安全。
患者安全主要是指通过采取系统性、预防性的措施,降低医疗过程中以及医院环境中的各类风险,使患者在医院期间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伤害,维护患者及整个医疗环境的安全状态。患者安全是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医疗质量安全、医疗服务、医疗风险防范等方方面面,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家卫生健康委历来高度重视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近年来出台多项政策性文件,建立并完善医疗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临床诊疗相关规范标准体系,明确在诊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遵守的一系列制度,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目前患者安全管理已经融入医疗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完善顶层设计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从2005年开始,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大型医院巡查以及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等活动,通过改善医疗服务流程、加强单病种质控、构建医院感染防控体系、提升临床用血保障水平、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开展优质护理等服务。不断加强医疗规范化管理,提升质量、完善服务、保障安全。
2018年,国家卫健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专门就患者安全工作做出部署,明确提出五项主要任务和10项工作措施。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介绍,在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特别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住院患者死亡率、压疮发生率、输血反应率等患者安全类指标持续下降,患者在医院期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
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重点推动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构建“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患者安全工作格局。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医疗机构切实落实主体责任,鼓励学术团体、研究机构等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提升患者安全管理水平。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系统优化、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完善患者安全管理和技术支持体系,将患者安全管理融入医院管理各个环节,实现医疗机构患者安全管理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营造积极的患者安全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患者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导向作用,鼓励医疗机构营造主动参与、自觉落实、积极报告、从错误中学习的非惩罚性患者安全文化。广泛开展针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宣传教育,加强医患合作,增强医患互信,共同努力,提升患者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