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本报讯(记者周頔) 97日,由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主办的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与会专家就营商环境与法治建设的关系、地方立法与国家法律政策的协调、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的区分、营商环境的司法保障等议题,结合会议研讨案例展开了深入探讨。

会议指出,社会经济发展不仅依赖于良好的产权制度、高效便民的行政管理服务,还依赖于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对企业家人身和财产的有力保障。地方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要求良好的地方立法和严明的执法。市场经济建设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改革目标注定要求有统一、透明、科学的市场规则,要求良法善治。

地方立法以及地方政府的各种规范性文件除了要符合本地实际情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外,还需要符合法治原则:一是要顺应统一市场对法制统一的要求,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统一政策的顺利实施。二是要符合权力入笼的原则,只能在法定的权力边界内运行,并依法保障包括民企、民营企业家在内的公民法人的合法权利,确保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不减损公民法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会议认为,地方政策与国家政策的协调问题也是影响地方营商环境的重要因素。执法部门也应当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尤其是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充分关注企业在现行法律体系中的各种正当权利,要科学地、系统地运用法律手段,严格区分行政管理责任和刑事责任。社会关系和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决定并要求立法活动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执法活动要系统地、全面地考察并把握企业经济行为的法律性质,并最大限度地尊重科学、尊重生产规律。

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有赖于司法机关的公正司法。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机关在维护营商环境的法治化、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有序竞争、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牵涉到企业经营的相关案件中,人民法院的判决结果影响的不仅仅是该案的当事人和涉案企业,还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同类企业的生死存亡。此外,与会专家还就地方政府的税收监管、民营企业家的人身保护、地方文件的备案审查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据介绍,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一直致力于研究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公共政策和法律问题,关注热点案例,围绕案例组织专家展开研讨,为国家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