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高密市法学会坚持“三个融合” 推进法律服务提质增效
本报讯(鲁研) 今年来,山东省高密市法学会认真贯彻各级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和法学会部署要求,以凝心聚力服务民生为方向,以落实潍坊市法学会“十件实事”为抓手,强化党建引领,坚持法治思维,创新服务方式,做好“融合”文章,努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坚持党建引领与法律服务融合,打造“法助民生”品牌
坚持以党建促会建,以党建强所建。一方面,探索推进“党建+律师协会”做法,通过“党建1234工作法”,在全市律师行业设立了5个党支部,覆盖12家律师事务所,实现了律师行业党组织和律师行业群团组织党组“两个全覆盖”,配套落实制度,规范队伍建设的同时,凝聚起了行业力量。实行“一支部一品牌,一党员一面旗”机制,探索“微+”智慧平台建设,发挥党员律师模范作用,带动律师团队通过微信群、网络视频调解等,在线解答法律咨询、调解矛盾纠纷,打造“指尖上的法律服务”。今年来,已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120余次,既促进了业务发展,也提升了法律服务质效。
推进法律服务与行业调解融合,设立“行业法律服务诊所”
坚持“融合化、实体化、信息化、专业化”原则,按照潍坊市法学会深化基层法治服务的要求,加快三级法律服务诊所建设,并在全市交通事故、消费维权、劳动争议、医疗纠纷、建设行业纠纷5处调解中心,推动设立行业法律服务诊所。一方面,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做到场所、制度、流程、人员、簿册“五个明确”,利用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派驻各调处组织的人员力量,实现行业优势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优势互补,提升纠纷化解能力;整合行业内的资源力量,建立专业调解团队,对行业领域的矛盾纠纷,集中“会诊”调解,调解不成的,引导进入法律程序,对接市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利用服务中心的力量,引导行业纠纷繁简分流、快速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顺应“互联网+”的时代趋势,依托全市各级综治中心平台和“智慧凤城”App等,与三级法律服务诊所进行互通互联,有效利用资源,对各类矛盾纠纷梳理分析,提前介入,公正调解,精准施策,将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隐患化解在一线和萌芽,对行业内“息访维稳”发挥了积极作用。
注重社区建设与法治理念融合,建设“法治家园”
顺应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发展要求,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园(法治家园)建设,在全市15个镇(街、区)已着手建设“法治家园”25处。其中,在密水街道南关社区方圆美墅小区,创新打造了“党建引领+红色社区+ 法治家园”示范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以小区的休闲长廊、景观石、宣传栏等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主、法治宣传,设立法律服务场所,开展便民服务,营造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维护权益靠法”的浓厚氛围。
一方面,不断延伸法律服务触角,在党群驿站设立法律服务诊所,借助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整合网格长、社区民警、法官、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等力量,承担社区、村居法律咨询、矛盾诊断、普法宣传等任务,定期“会诊”,为小区群众解疑释惑,释法明理,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提升了干部群众学法、用法水平。另一方面,贯彻社会治理现代化“五治”理念,推动法治、德治、自治融合,设立“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解忧堂”等,整合社会新阶层中的律师、法律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员力量,定期到小区值班或通过“法治在线”智慧化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解疑释惑。目前全市29个中心社区已全部建设法律服务诊所,其余社区实现了“一社区一法律顾问”,成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好去处,社区治理水平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