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政府建设为先行 不断书写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区新篇章
□北京市西城区司法局 2016年,北京市西城区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率先建成法治政府”的宏伟目标。经过这些年努力,西城区法治建设水平显著提升。自2017年开始,连续两年委托社会机构对法治政府建设水平进行评估,2018年评估结果表明,西城区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较好,整体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加强区委统筹 阳光执法 一直以来,西城区区委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早在2000年,就出台了《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实施办法》。2007年,制定《西城区开展推进街道依法行政试点工作方案》,总结推广月坛街道办事处试点经验。2011年以来,相继建立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诉讼案件应诉工作规则、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行政机关合同管理办法等10余项制度,完善了法治建设的制度体系。2016年,区委明确提出要落实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研究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西城区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形成区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司法机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一体化法治建设工作格局。2017年,区委制定了《西城区法治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并由区委书记卢映川同志亲自主持召开研讨会,听取了应松年、马怀德、姜明安等著名专家的意见建议,并委托中国政法大学开展了独立的第三方评估。这次评估是地方党委首次对自身守法情况进行评估,具有开创性和示范意义。 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是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公开贯穿权力运行全过程,权力运行到哪里,公开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早在1998年,就在区工商局进行了“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试点。2000年以后,相继出台《关于在各级行政机关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政务公开的范围、内容和形式作出全面具体的要求。2007年,西城区荣获“全国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西城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区政府常务会议微博直播,形成了“场内场外代表建言献策,网上网下政民互动交流”的政府会议开放新模式。同时,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机关政策性文件公开发布和解读工作,西城区还制定了《政策性文件公开发布、解读、预公开和政民互动直播办法(试行)》,建立了公文公开属性源头管理机制、重大行政决策预公开制度、政策解读全链条管理机制。2011年,作为北京市区(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试点单位,西城区委率先公开164张区委权力运行流程图。与此同时,区党代会、区委全委会、区委常委会等重要决策主体向公众开启大门,社会监督员也成为西城区政治生活中的新角色。2013年,建立特邀人员列席会议制度,广泛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居民和专家学者参加区政府常务会议,参与重大议题的研究讨论。 规范 “红头文件” 提高决策水平 “红头文件”与市场主体的行为、老百姓的生活有着最为直接与密切的联系。西城区自2011年就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每隔两年对规范性文件进行集中清理,并将清理结果通过西城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2017年,西城区又出台了《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文件中明确对区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制度。未经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无效,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同时建立了一些配套制度,比如,建立了“重大决策预公开”机制,即: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之外,规范性文件在上会审议前均要求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扩大公众参与,并及时反馈意见采纳情况。建立了“专家会审”机制,即: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在起草规范性文件时,涉及多个部门的,要求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在遇到重大问题时,还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会审,征求专家的意见。建立了“法制机构合法性审查”机制,即:区级规范性文件,由区法治主管部门按程序进行合法性审核,并出具审查意见书,严把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关。 西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作出重大决策、出台重要文件、处置重大事件,都要主动听取法律顾问意见。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最早可追溯于2008年,当时原宣武区就建立了区政府法律顾问制度。2010年行政区划调整后,该制度在新西城确立下来。2015年,进一步完善了区法律顾问制度,全区共有50多家单位聘请了法律顾问。2017年,在原区政府法律顾问团的基础上,组建了区委区政府法律顾问团,作为区委区政府常设法律咨询机构。自2017年以来,法律顾问共参与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重大合同论证等事项105件次,充分发挥了法律顾问的智囊团作用。“法律顾问制度普遍建立,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显著增强。”区司法局局长李程如是说。 公正文明执法 法治思维化解矛盾风险 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区的主要标志之一。2017年,西城区积极探索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城管执法分队下沉一线街道,并建立了以街道执法队为骨干、公安为保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同时,针对市场秩序中存在的“监管盲区”和职责交叉问题,组建了“西城区市场秩序监管联席会”,搭建了“西城区企业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了正负“双积分”信用评价机制,实现各部门间信息共享,并且启动了对失信企业的联合惩戒机制。机制建立以来,对5766家企业作出风险预警,对588家严重违法失信企业采取约束措施,协助法院追回款项1770余万元。随后,印发《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实施方案》,在全市最早组织了多个行政执法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2019年,西城区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监管体制。 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有着区位特殊、社会关注度高、敏感性强的特点,区委区政府在综合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市场手段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发挥法治的作用,探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和问题。坚持把完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作为降低风险的“防火墙”和提高决策水平的“推进器”,不断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使一批不稳定问题隐患在源头得到消除。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化解重大矛盾风险,在“邻里家”劳资纠纷、动批撤市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区政府统筹全区法律资源,组建专业法律服务团队,将无序诉求引入理性表达渠道。建立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机制,3年来共有110余位区领导和政府部门负责人出庭应诉。注重把矛盾化解在基层,2006年西城区成立全国第一家区级人民调解员协会,直到今日已建立了一支近万人的人民调解员和调解信息员队伍。2014年以来,排查矛盾67051次,调解案件50977件,调解成功50204件,成功率达到98.5%。坚持“法治信访”理念,建立五级式信访工作模式,推行信访工作“双告知”和访调对接机制,切实保障群众合理合法诉求。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法律要发挥其规范约束作用,需要全社会树立对法律的信仰。而开展普法教育是让公民增强法治观念,树立对法律信仰的前提,更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区司法局副局长周兆鹏说。西城区一直高度重视法治宣传教育,多次荣获“全国普法先进区”荣誉称号。“二五”普法期间推出的“十条意见”还受到时任司法部领导的专门批示。2003年,西城区确定西单图书大厦为“西城法治宣传阵地”,2005年在官园公园建设法治主题公园,2013年在全市率先开通普法微信,形成全媒体普法阵地格局。 结合区域禀赋,打造了“京剧唱法”“法律宣传进宗教场所”等品牌,组织拍摄的《夜半牌声》等四部普法微电影荣获“全国法治漫画动画微电影大赛三等奖”,新街口西四北三条等8个社区获评北京市首批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广外红居街社区建成北京市首个法治文化示范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