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装褪去“调”初心 和风细雨“解”民心
——南京转业军人张跃勇民调工作纪事
从军19载,他是战友们心中的“好榜样”;转业后,军人本色依旧,哪里有重大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他的身影,21年调解路,他成了百姓口口相传的“贴心人”。他是张跃勇,1997年从部队副营职参谋岗位转业到南京市高淳区司法局工作,现为区司法局副调研员、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脱下心爱的军装,成为一名调解员,一干就是21年,张跃勇主持调解过全区重大疑难社会矛盾纠纷高达上千起,并先后捧回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人民调解先进个人、江苏省人民调解能手、南京市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荣立三等战功1次;被区委区政府记三等功2次,被南京市司法局记三等功2次。
“他做事,事事有根据,桩桩有结果,件件有回音!”百姓这样夸赞张跃勇。而他却说:“其实,我的工作就是帮助百姓把慌乱失措的生活拉回正轨,还大家一个公平。”
耿直老兵成了“土专家”
“你自己对法律都一知半解,怎么能做好调解工作?”参加调解工作之初,张跃勇法律知识有限,原本认为凭耐心与细致可以弥补,但一位来访群众不客气的质疑声刺痛并警醒了他。“作为一名军人,我怎么能有畏难情绪呢?军人就要敢啃硬骨头!”想到这里,本就要强的他开始边学边干,不仅系统学习法律知识,还不时向老同志学调解技巧,放弃了无数个节假日和日常休息时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民法》《婚姻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被张跃勇一一攻克。每次调解工作结束,他都会像放电影一般在脑海中将当天的事情回顾一遍:“有没有违反什么相关规定”“这样的方式是否合理合法”“还能不能做得更好”……久而久之,这位耿直老兵的心思也渐渐变得细腻起来,每每看到当事人因为调解使得生活回归正常,一份份成就感就从张跃勇心中油然而生。
“调解,讲的就是一个‘理’字,百姓能找到你,本就是走投无路了,大家追求的是公平正义,希望得到公正的对待。”在张跃勇看来,想要做好调解工作,就要真正摸清百姓心中所想,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化解矛盾的底线。于是,他把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先后在司法部主办的《人民调解》杂志发表了《人民调解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化解劳动争议的一把利剑》等多篇文章。
即使从一名人民调解的门外汉逐渐成为行家里手,张跃勇也不忘发挥一名老军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他利用休息时间编写了《高淳区专职人民调解员手册》《高淳区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手册》《高淳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手册》等工具书,提供给各个街镇调委会和专职人民调解员,并主动和上海政法学院法学院联系,积极推动学院在高淳区人民调委会设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基地”,助全区的人民调解工作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战友情怀打开“难解心结”
做调解,就得会“攻心”。法律就像钢针,任何人不可逾越,但情就像手中的线,需要调解员穿针引线,化解矛盾。长期的军旅生涯锻造了张跃勇坚毅的品质,“做一个人民的好公仆是我一生的追求”,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此,如何拿捏好手中的这根线,也成了他努力攻克的问题。
2018年国庆前夕,一对云南少数民族来淳打工夫妻因发生口角,妻子将丈夫打死后跳楼自杀。事件发生后,双方40多位亲属从云南来高淳,认为自己的亲人在高淳工作,突然发生变故,其中必有隐情,一直在政府和多个部门奔走讨要说法。为妥善处理这一事件,做好国庆期间社会稳定工作,张跃勇参与信访维稳工作,在与亲属交流过程中,了解到男方家人中有一位有威望的长者曾当过兵并参加过自卫反击作战,便决定先从他入手做工作。
在调解过程中,当这位男方家人得知张跃勇也是当兵的,并曾并肩作战,两人的感情一下拉近了。经过多次交谈,双方家属终于认识到行为的不正当性,同时张跃勇向他保证,虽然是国庆长假,但这件事情不解决,大伙儿就不放假。这份真挚的战友情感动了亲属,当即表示一定依法依规处理。经过两天的调解,各方面努力,家属签订停诉息访承诺书。
24小时在线的“拼命三郎”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这是同事们对张跃勇的评价,这也是他从部队中沿袭的良好作风。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以来,他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而他经常和全区基层人民调解员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的手机号码是你们24小时不关机的110,只要有需要,随时找我。”
去年春节大年初四下午,正在亲戚家拜年的张跃勇接到了某精神病医院电话,称一病人在医院意外死亡,家属在医院讨要说法,尸体也一直放在病房不肯移出。考虑到事态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接到电话后,张跃勇立即同卫生部门的人赶到现场,听说调解人员到了现场,家属立即围住他讨要说法。他只得一面安慰死者亲属,一边进行法治宣传,经过近10个小时的说服教育,亲属同意移尸,但院方必须先答应拿出巨额赔偿金。在此情况下,他再次告知医疗纠纷处理的途径,同时向家属保证,如果双方有调解的意向可随时申请医调委进行调解,调解一定会依法进行,死者家属这才同意将尸体移至殡仪馆。
而此时,已是年初五凌晨三点多了。当日凌晨五点,他又奔赴到烟花禁放的一线。大年初七,应医患双方的申请,他立即组织双方调解,双方终于握手言和,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但对于张跃勇和他的家人来说,整个年都在调解中度过了,但这却已是常态。孩子高考时、父母住院时、爱人忙碌时……许多家人的重大事件张跃勇都遗憾缺席了,但他说,每次看到调解双方握手言和,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