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安十二时辰》中 守捉郎职责是什么?
在唐朝前期以府兵制为基础的边疆防务体系下,守捉是唐前期出现的边防军事机构,守捉郎为守捉驻地的戍边人员。他们除肩负戍边卫国职责外,还担负着边防检查、维护边境治安等任务。
近日,热播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第21集,张小敬根据曹破延临死前供述的“十字莲花”前往义宁坊景教寺庙寻找狼卫最高指挥“右刹”。不料,须臾间,右刹遇刺身亡。檀棋设计右刹尚有喘息,刺客杀“回马枪”时,被张小敬抓住,经审讯,其为“守捉郎”。
守捉郎,究竟是什么组织?马伯庸在原著中介绍,守捉是大唐边境的屯兵小城,因为城市规模小,采取自治自保政策,所以守捉城里鱼龙混杂,最终演变为法外之地。在马伯庸笔下,守捉郎组织严密、办事利落,嘴里常念叨:守捉郎,守捉郎,恩必报,债必偿。
马伯庸的著述有没有依据?唐代历史上,有没有守捉郎?有。《新唐书·兵志》载:“唐方镇节度使之兵,其原皆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曰道,自武德至天宝以前,边防之制,其军、城、镇、守捉皆有使。”即,守捉是唐前期出现的边防军事机构,守捉郎为守捉驻地的戍边人员,守捉郎的首领为守捉使。
守捉负责哪些事务?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黎虎考证,除负责守护边疆外,他们还有维护边境治安、勘验过所等职责。《唐开元二十年瓜州都督府给西州百姓游击将军石染典过所》载,“市易事了,今欲却往安西已来,路由铁门关,镇戍守捉不练行由,请改给者。”
肩负戍边卫国职责
第24集,张小敬、檀棋、景教寺执事伊斯,前往刘记书肆调查右刹之死,开门的是守捉郎火师、张小敬的老战友丁老三。什么是火师?《辞海》解释说,“火师”,古官名,掌管火事;以火为名号的百官。这说明丁老三有官职、守捉郎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民间组织。
这个判决是否准确?不妨先看看第16集的剧情设计:靖安司徐宾意外发现,负责传送望楼情报的通传陆三,有隐匿300桶伏火雷书证的嫌疑,遂准备彻查,但不幸被陆三察觉,将其掐晕在靖安司的隐秘角落。陆三,由此身份暴露,回到蚍蜉组织头领龙波身边。
陆三到底是什么来头?剧中多处暗示他曾喊“恩必报,债必偿”。显然,陆三是守捉郎。再说第24集,丁老三被杀后,其他守捉郎蜂拥追击张小敬。可见,守捉郎是有组织的。
再者,第31集,大理寺评事元载和王韫秀带领右骁卫追击李必。李必很快将其引到守捉郎驻地,并报出他们的暗号,顺利进入房间。当守捉郎知晓李必来意后,拒绝提供帮助,结果李必说:“要么自杀尽忠吧,要么让朝廷捉了你们其中一人,你们遍布唐境的堂口,包括西域守捉城里的老幼妇孺,将全部被斩草除根,大唐守捉将灰飞烟灭,永不复现。”
遍布唐境、西域守捉城里老幼妇孺齐全,这说明什么?守捉是组织的,且带有官方背景。
历史上,贞观元年(627年),唐把全国分为关内、陇右等10道,又在景云二年(711年)分陇右道,设河西节度使,全面负责河西军务等。这是唐前期全国设立最早、力量最强的节度使之一。到天宝初年,河西节度使共辖有赤水等8军和张掖、交城、白亭3守捉。
烽、戍、镇、城、守捉、军、折冲府(后又在边疆地区设立节度使,全面负责军务)构成了唐前期军事体系。守捉驻地通常称为“守捉城”,它和其他军镇一样在边疆发挥着军事控制、稳定秩序等重要作用。但守捉城人数不固定,小的300人,多的有7000人。
守捉和军之间,会根据需要调整。如《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下》载,河西节度使统赤水军、大斗军(凉州西200里,本是赤水军守捉,开元十六年改为大斗军。管兵7500人,马2400百匹)、张掖守捉(管兵6500人,马1000匹)、交城守捉(管兵1000人)。
守捉,部分是正规军,他们大多是从陇右道和山东等地征调来的青壮年;部分是内地流放、发配到边塞的犯人;也有随军家属。这大概也是第19集被张小敬抓住的守捉郎,开始不愿意说出幕后主使的重要原因:家属均在最高长官守捉使管辖的守捉城内。
维护边境治安
有组织的守捉郎为何会追杀狼卫最高指挥右刹呢?这与守捉郎的职责有关。
唐代前期,采用府兵制,即府兵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关中和京师安全;镇兵是地方常备军,主要镇守边疆、防御外敌、镇压地方叛乱。守捉常设在西域、北部等边陲地带,实行兵农合一政策,他们战时持械交战,平时屯边耕作,还负责边境治安维护、上报蕃情、迎送使者等。
《新唐书·兵志》载:“府兵之道,居无事则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因此,守卫边疆的守捉,同样战时为兵闲时为农。
守捉是唐府兵制的具体体现。《新唐书·地理志》载,“幽州城内有经略军。又有纳降军,本纳降守捉城”“檀州燕乐县东北百八十五里有东军、北口二守捉。”“蓟州东北九十里有洪水守捉城,又东北三十里有盐城守捉城。”可见,幽州节度使防区,内有五个守捉城。
在和平时期,守捉具体如何维护边境治安呢?护送使节,保障过往来使、客商安全就是其重要职能之一。如《册府元龟·外臣部·和亲二》载,长庆元年(821年)以太和公主出嫁回纥,振武节度使张惟清上奏:“得天德军转牒云:回鹘七百六十人将驼马及车,相次至黄芦泉迎公主。”即在和亲公主前往回纥途中,天德军向振武节度使报告回纥前来迎接的动态。
天德军上报蕃情和守捉有无关系?有。《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6月》载,唐初,“凡边要之州,皆置总管府,以统数州之兵。”又《新唐书》曰:“其军、城、镇、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己而更曰大都督。”即守捉是唐边疆军队建制单位之一。
因此,守捉同样肩负上报蕃情、护送使节、保障过往来使、客商安全职责。在剧中,守捉郎为何要追杀狼卫最高指挥右刹呢?现有剧情虽未完全揭晓,但狼卫来自西域、守捉郎也来自西域,至少两者之间互相熟悉。当然,也可能彼此之间存在仇恨:边防对垒,难免伤亡。
历史上,和平年代,边境互开贸易市场,守捉不但要保障过往客商安全,还要维护市场秩序。如《旧唐书·突厥传上》载:“上嘉其诚,引梅录啜宴于紫宸殿,厚加赏赍,仍许于朔方军西受降城为互市之所,每年赍缣帛数十万匹就边以遗之。”开元十五年(727年)突厥毗伽可汗派遣其大臣梅录啜入朝。此前吐蕃曾致书毗伽可汗,邀约突厥联兵攻唐。毗伽可汗不仅没答应其要求,反而将吐蕃的书信献给唐朝。于是,唐玄宗赐封赏,仍开边境贸易。
负责边防检查
和平时期,守捉肩负职责,由外向内。若两边交好,互通边境贸易,他们还需担负勘验过所、组织贸易等职责。据《唐开元二十年瓜州都督府给西州百姓游击将军石染典过所》《唐令拾遗·关市令》等载,石染典2天过了3个守捉勘验所:三月十九日,悬泉守捉官高宾勘西过;三月十九日,常乐守捉官果毅孟进勘西过;三月廿日,苦水守捉押官年五用勘西过。
据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509号墓出土的《唐开元二十一年西州都督府案卷为勘给过所事》载:王奉仙自安西还京,于时年11月10日在西州都督府过所,向东,“十四日至赤亭镇官勘过”,但他“无向北庭行文,至酸枣戍捉获”。即王奉仙未按过所规定路线东行,折向了北庭方向,因而被戍兵扣押。这说明唐过所管理严格、勘验过所也是守捉职责之一。
这个推断能否站住脚?日僧圆珍等人在大中七年(853年)前往天台山,于九月廿八日途经福建海口镇,出示的“勘过”证明显示:“福建海口镇勘日本国僧圆珍等出讫大中七年九月廿八日”,落款为“镇将朱浦”,即海口镇检查圆珍等人公验后,做了同意放行的批语。
这种日常检查出入行人的职责,《唐六典·镇戍岳渎关津官吏》中也有记载,“凡行人车马出入往来,必据过所以勘之”,即负责勘验过所等通行证明。守捉,作为边疆地区兵农合一的军政代表,也肩负外商进出关的勘验过所职责。这种勘验不但严格,且有详细规定。
如《新唐书·百官志一》载,“蕃客往来,阅其装重,入一关者,余关不讥。”即蕃客入关时须检查其所携带之行李,但入关后其余关卡则不再复查。按照规定,“过所”上,还必须注明所带物品数量、品种。比如,唐政府发给日僧的“过所”上,就详细开列了其所携有经卷、念珠、佛像、文书钞疏及随身衣物等,并写明这些物品“总计贰百余斤”。
守捉为何承担边防检查工作?除军事需要外,还有对外通商、交流方面的限制。如“金铁之物,亦不得将度西北诸关(《唐会要·市》)”“自汉武帝,幻伎始入中国,其后或有或亡,至国初通西域复有之。高宗恶其惊俗,敕西域关津不令入中国(《唐会要·散乐》)”。
可见,唐朝前期,以府兵制为基础,在北方边疆采取兵民合一策略设置的镇、城、戍、守捉、栅、关、塞等驻防机构,使得守捉郎除肩负戍边卫国职责外,还担负着边防检查和维护边境治安及口岸监护任务。从他们肩负的部分职能来看,守捉郎类似于现在的边防警察。
这大概也就是剧中檀棋得知张小敬又被守捉郎追杀后十分担心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也并非意味着所有守捉均会肩负边防检查和维护边境治安职责。但在和平时期,他们大多担负着边州关津检查通行过所职责,有时甚至还负责管理涉外事务,如迎送使命、转接文书、接收贡赐、宣达朝旨、上报蕃情、组织边境互市贸易等这些除防守边防军务以外的事务。
其中原因,正如于光建、闫婷婷在《唐代河西边防组织补证》一文中所言,河西地区之于唐代犹人体之肘腋,前拒吐蕃,北临突厥,隔绝羌胡,经略西域,交通欧亚诸国,故唐王朝在河西诸州设置了烽戍隶属于镇守捉,镇守捉又隶属于军,总制于河西道的严密边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