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罗园派出所警察师徒用“秒针精神”换来辖区安定
王龙跟随师傅张涛的脚步,逐渐成为所里的青年骨干,在新的起点上开启征程。张涛经常向王龙说起自己的师傅杨秀奇的故事:“在派出所,你要像手表上的秒针,扎扎实实全心做好每一秒的努力,给百姓创造平安。”
“搞案子要有种嫉恶如仇的气势。线索就在那里,你每一次放弃,都是对老百姓的不负责。”王龙铭记师傅张涛第一次的教诲。
32岁的张涛,2009年从警,现任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西罗园派出所打击办案队副队长。曾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先后荣获市局优秀团干部、首都青年榜样、第六届市局“杰出青年卫士”等称号。2013年,张涛和他的师傅、全国劳动模范杨秀奇被评为市局“十佳师徒”。
29岁的王龙,现为西罗园派出所民警,从警4年,曾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刚参加工作,他就成为张涛的徒弟。3年后,丰台分局为师徒俩正式颁发“首都公安从警引路人”证书。
而今,杨秀奇、张涛、王龙三人的师徒故事亦成为西罗园派出所的佳话。
搞案子要有嫉恶如仇的气势
拜师几年,王龙从张涛身上学到最多的,就是他搞案子的那股钻劲和韧劲。2016年,为适应“两队一室”警务改革,派出所成立打击办案队。队伍成立初期,为提升打击能力,张涛带着王龙不断向兄弟单位学习,请教如何摸排线索、深挖案件,如何打联动仗、搞攻坚战,力争让所里的打击破案工作有新突破。
有刑警工作经历的张涛经常告诉王龙,“对于危害人民群众的违法犯罪一定要有种嫉恶如仇的气势。线索就摆在那里,你的每一次放弃,都是对老百姓的不负责。”
2018年5月,西罗园派出所辖区连续发生多起技术开锁入室盗窃案件,辖区群众安全感受到很大影响。张涛和王龙带着所里的青年民警开始了侦查工作。在调取数百小时的监控录像、走访几十名相关人员之后,终于确定了租住在北京西站附近的两名嫌疑人。蹲守工作随即展开,这一蹲就是1个星期。最后,在两名嫌疑人准备外出再次作案时将其抓捕归案。
但嫌疑人完全不配合讯问,作案工具也未找到。张涛沉下心来重新梳理嫌疑人的行动轨迹,终于发现两人在被抓之前曾到东城区一快递公司将一吹风机寄回广西老家。经过多方协调,他们将已经到达广西的吹风机截获,并从其内查获现金、金银首饰、手表等贵重赃物。
至此,查找作案工具成为让案件证据闭合最重要的环节。
“师傅,两个贼也拘了,被盗的赃物也起获了,咱们为啥还要耗费精力去找作案工具啊?”看到张涛还没有停手的意思,王龙不解地问道。
“咱们抓贼的目的是什么?证据链不坐实,不能最大限度地打击犯罪,依法处理这些职业犯罪团伙就更难了。”张涛说。
随后,他带着王龙又回到抓捕现场,对嫌疑人暂住地一遍一遍地搜查,24层高的居民楼内不知道跑了多少次。工具怎么可能长翅膀?凭着这样的信念,当他们第六次现场搜查的时候,只听见王龙在楼道内的一个通风管旁大喊,“找到了,嫌疑人居然把作案工具藏在了这里!”
看到王龙兴奋的样子,张涛欣慰地笑了。
他知道,年轻民警就需要这种经历,才明白付出换来的价值。破案之后的成就感是公安民警独有的,也是青年民警应该追求的。
精神传承永远在路上
“老百姓和嫌疑人都是有感情的。懂得了换位,就抓住了要诀,工作才能做透。”王龙坦言,充满感情地做人做事,是他从是师傅身上学到的又一大秘诀。
2018年6月,张涛接群众举报,称有一名女子在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某小区贩卖冰毒,张涛带着王龙会同禁毒中队民警赶赴现场,将涉嫌贩卖毒品的嫌疑人于某抓获,但该人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拒不供认。当时嫌疑人身边还带着一名4岁男孩,张涛本身也是一名5岁男孩的父亲,面对一直哭闹的孩子,他买来零食安抚,又让王龙把孩子带到休息室,照看孩子睡去。没想到,这一举动打动了于某,她终于如实供述了自己贩毒的犯罪行为。
2016年12月,西罗园一、四区道路两旁停放车辆的车胎在短时间内多次被人扎坏,引发辖区居民不满。张涛、王龙通过调取10多个摄像头、120多个小时的监控录像,初步锁定了嫌疑人王某身份,但苦于没有直接证据,师徒俩在嫌疑人经常作案的地点、时间段连续蹲守了3天,终于在王某准备再次作案时将其抓获,并起获了作案工具。
嫌疑人到案后,拒绝承认之前扎车胎的犯罪行为,王龙和同事问了1个多小时未果。这时,王某出租车司机的职业身份引起了张涛的注意。仔细分析后,他换下王龙,开始和王某聊起停车问题。果然,王某情绪激动,开始倾诉每天下班回家没有地方停车的种种无奈。突破口打开了,张涛冲王龙使了个眼色,他配合师傅开展心理攻势,嫌疑人最终承认了因泄私愤扎坏30多条车胎的犯罪行为,被丰台分局刑事拘留。
或许案子到此就算结束了,但张涛并没有止于此。他深知该人为辖区居民,不排除以后会再次犯案的可能。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带着王龙多次前往看守所和王某谈心,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愿赔偿被侵害人的损失。因王某认错态度良好,且患有脑梗、心脏病等疾病,最终被取保候审,赶上了回家过春节。
此案办结后,辖区居民给派出所先后送来五面锦旗表示感谢。
如今,王龙跟随师傅张涛的脚步,逐渐成为所里的青年骨干,在新的起点上开启征程。张涛经常向王龙说起自己的师傅杨秀奇的故事:“在派出所,你要像手表上的秒针,扎扎实实全心做好每一秒的努力,给百姓创造平安。”
精神传承永远在路上,正如他俩的誓言,一定要将杨秀奇的这份笃定传承下去,用“秒针精神”换来辖区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