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之父杨荫杭:民国留洋法律人的一个缩影
杨荫杭始终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审视着民初新世界和清末旧社会的政法纠缠,是那群怀有高远理想,且以匹夫姿态践行的民国留洋法律人真实的缩影。
说起世纪文豪杨绛先生,大家并不陌生,而其父杨荫杭却鲜为人知。
杨荫杭(1878-1945),祖籍江苏无锡,1898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在日期间,他参加了励志会,积极宣传民主法治,后遭到清廷通缉。1900年12月6日,杨荫杭与励志会成员在东京创办了《译书汇编》,这是留学生最早在海外创办的译书杂志。通过刊行译著,虽能将西方思想传入国内,但他国之法能否适用于中国仍有疑问。1902年杨荫杭等人将《译书汇编》改名为《政法学报》,以著述为主,编译为辅,试图从“政法”这一关键问题入手,推动国内政治变革,对当时国民不啻为醍醐灌顶之言。1907年,杨荫杭获早稻田大学法学学士学位。为躲避清廷通缉,他继续留学西洋,又系统学习英美法律,于1910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相较于留日学生,20世纪初的留美中国学生一般偏重渐进改良,原本崇尚暴力革命的杨荫杭选择了渐进之路,于1910年秋归国,经同乡好友张謇推荐任教于北京政法学校。辛亥革命爆发之际,杨荫杭由京赴沪,在申报馆担任编辑并从事律师事务,参与了上海律师公会的成立。
辛亥革命后,新式司法建设颇受重视。再经张謇引荐,杨荫杭出任浙江高等审判庭长。当时有一恶霸,自恃与浙省朱督军有裙带关系,无恶不作,甚至行凶杀人。被害人家属上诉至杨荫杭。时任省长屈映光出面说情,被当即驳回,屈映光于是向大总统袁世凯告状。幸赖袁世凯机要秘书张一麐与杨荫杭是同窗好友,从中说情,他才躲过一劫,1915年被调往北京任职。
1917年4月前后,交通部直属的津浦路铁路管理局在向华美公司购买机车以及租用汉森公司车辆的过程中收受贿赂,时任交通总长的许世英也卷入其中。国会要求严办交通总长许世英,而国府则试图糊弄遮掩。5月4日,杨荫杭直接传讯许世英,并将其羁押,且拒绝保释,引起国务院的全体抵制。司法部长张耀曾授意杨荫杭停止侦办,他诘问回击。张耀曾无可奈何,只能火速呈文大总统,以检察官违背职务为由将其停职惩戒。好在《申报》第一时间报道了该事件,政府迫于压力于8月31日将杨荫杭官复原职。杨绛于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当时已身为人夫和人父的杨荫杭需要多大的勇气为了司法正义而一往无前。
经此案后,杨荫杭看透了官场,于1919年结束了仕途。1920年移居上海,被聘为《申报》副总编兼主笔,但仍操律师旧业,1923年后迁居苏州。律师是他从事最长久的职业,他专门为人鸣不平,申诉冤情,而对违法犯罪者,无论职位权势多大,酬金多厚,一律不予受理。业余闲暇,杨荫杭发表了许多法政文章启迪民智,涉及继承时效、刑事程序、律师等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对检察官垄断刑事追诉权十分不满,若遇检察官渎职懈怠,则受害人除饮恨吞声之外,更无他法。在执业生涯中,他目睹到各种败坏法制的腐败和无良。1937年,与他相伴40年的夫人唐须嫈去世,杨荫杭悲痛万分,念及家中老小,加之抗战爆发,无法以法理抵抗军事,遂辞去律师,归隐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诗经》,寄情于音韵学,直至去世。
在67年的短暂一生中,杨荫杭始终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审视着民初新世界和清末旧社会的政法纠缠,是那群怀有高远理想,且以匹夫姿态践行的民国留洋法律人真实的缩影。
他的一生并没有大富大贵,算得上是身处大变革时代的一个小人物。但正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凭借博学(负笈日美,译介西学)、明辨(革命与改良,制度与思想)、慎思(弃政从文,坚持正义)和笃行(律师为业,为民请命)点滴积累共和初期的正义源泉。